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形式:古风押[真]韵翻译
兄弟的亲密关系就像树叶长在树枝上,朋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亲。四海之内都是兄弟,谁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何况我们是枝干相连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于一个身体。从前亲近的如鸳鸯,现在像是居于西方的辰星与居于东方的商星彼此出没不相逢。从前总是在一起,现在遥远的像北方的胡人与南方的秦国人。在即将离别之际,越发觉得情谊日益亲切。麋鹿遇到好草总是嗷嗷呼叫它的同伴一起来吃,它可以用来比喻我宴饮嘉宾的心情。我有一樽酒,想赠给远行的兄弟。希望你再多留一会酌饮此酒,以叙我们平日的亲爱之意。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然界的比喻,表达了深厚的情谊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开篇“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两句,用生长在同一树上的枝叶来形象地描绘出朋友之间天然的联系和情感的纽带。
接着,“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进一步扩展了这种情谊,将其视作普世的亲情,没有人是孤独的旅者。这表达了一种理想化的人际关系,希望所有人都能像兄弟般相待。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强调了与对方的血肉联系,如同同出一体的兄妹。紧接着,“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则通过古代神话中的鸳鸯比喻朋友之间的转换和变化,表达了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感慨。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描述了过去彼此亲密无间,现在却如同遥远的胡人和秦人一般,这里的“邈若”形容距离之远,情谊之断。紧接着,“惟念当乖离,恩情日以新”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分别的担忧,同时强调着不论时间如何流转,那份深情总会日益更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借用鹿鸣声中带有对野草的渴望,来比喻待客之情。最后,“我有一尊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慰此平生亲”则是诗人通过送酒表达希望对方能在离别时稍留片刻,以慰藉一生的深情。
整首诗流露出浓郁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士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也反映出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