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予营北渚,数至两山间。
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
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
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
祗应身后冢,亦是眼中山。
且复依山住,归鞍未可攀。
形式:古风翻译
自从我在北边的沙洲营建居所,多次往返于两座山之间。沿途欣赏山景的美好,离开山时又忧虑前方道路的艰难。山上的花儿像洁净的流水,山中的鸟儿与白云悠然共处。我想要舍弃山林离去,但山却似乎在劝我留下。恐怕只有身后这座坟墓,才会成为我眼中的山峦。暂且还是依山而居吧,现在还不宜急着踏上归途。注释
予:我。营:建造。渚:沙洲。两山:两座山。爱:喜欢。愁:忧虑。山花:山上的花。如:像。净:洁净。劝:劝告。还:返回。祗:只。身后冢:身后坟墓。眼中山:心中的山。且:暂且。复:再。攀:攀登。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间居住的情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留恋。开篇“自予营北渚,数至两山间”说明诗人自己选择在北面的河岸和两座山之间来回往返,这里已隐含着对这片土地的喜爱。
接着“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表达了诗人对于山的美好无法割舍,每当离开山的时候都会感到一种离别的愁绪。这里“路难”的“难”,不仅是指地理上的艰险,更有情感上的留恋。
第三句“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通过对比和排比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山间的静谧与纯净。山花像清澈的流水一般干净,山鸟则与悠然的云朵为伴,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氛围。
“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表明诗人虽然有离开山的想法,但山似乎在用它的魅力吸引着诗人,让他不忍心离去。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的矛盾心理,也突出了山的不可抗拒之美。
“祗应身后冢,亦是眼中山”意味着即使诗人身体离开,但心中仍旧有这座山存在。这里的“冢”,古代指墓地,也可能暗示了诗人将自己的精神埋藏在这片土地上。
最后两句“且复依山住,归鞅未可攀”表明诗人最终决定再次依附于山而居,虽然内心中有返回尘世的愿望,但现在还不是时候。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一种向往,也可能隐含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逃避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