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老翁老无齿,处处无人问年纪。
白发如丝向下垂,一双眸子碧如水。
不裹头,又无履,相识虽多少知己。
问翁毕竟何所止,笑言只在红尘里。
秋风猎猎行云飞,老人此意无人会,目注云归心自知。
黄口小儿莫相笑,老人旧日曾年少。
浪迹常如不系舟,地角天涯知自跳。
亦曾乐半夜,传筹醉朱阁。
美人如花弄弦索,只恨尊前明月落。
亦曾忧羁旅,他乡迫暮秋。
故国日边无信息,断鸿空逐水长流。
或安贫,或安富,或爵通侯封万户。
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水有蘋兮山有芝,人意虽存事已非。
有时却忆经游处,都似茫茫春梦归。
尔来尤解安贫贱,不为公卿强陪面。
皎如明月在秋潭,动著依前还不见。
还不见,可奈何,空使远人增眷恋。
但祗从他随物转,青楼黄阁长相见。
若相见,莫殷勤,却是翁家旧主人。
形式:古风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老人行》,描绘了一位老翁的形象和心境。诗中老人虽然年迈体衰,牙齿脱落,但精神矍铄,眼神明亮如水。他的生活简朴,不裹头,不穿鞋,与人交往虽多,但并不追求世俗的名利。他对人生的理解深沉而豁达,如同秋风中的行云,自在飘荡,无人能解其意。
诗人通过老人的回忆,展现了他年轻时的豪情逸致,既有月下欢饮的欢乐,也有羁旅他乡的忧虑。他看淡荣华富贵,即使岁月流逝,白发斑驳,依然保持本真。他对过去的经历怀念,但更懂得顺应自然,随遇而安,无论是在青楼黄阁还是平凡生活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后,诗人以一种洒脱的态度告诫后人,不必过于执着于相见,因为自己早已超脱,成为旁观者。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展现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对老翁形象的生动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