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
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
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
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
形式:古风押[支]韵翻译
七八岁的孩子穿着华丽的衣裳,三四岁的孩童在玩着尘土和斗草的游戏,整天欢笑着。厅堂上的常客,如今两鬓已有了白发。看着他们骑竹马玩耍,常常回忆起我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孩童时代充满游戏和欢乐,老年却多是忧虑和悲伤。静静地思考着这些对比,不知道到底是谁更痴傻。注释
髫龀:古代指儿童七八岁的年龄。绮纨:华丽的丝绸衣服,这里代指富贵人家的孩童。斗草:一种古代儿童玩的游戏,以草茎相斗胜负。长年客:长期在府邸做客的人,可能是指家中的宾客或仆人。鬓间新有丝:鬓角间新出现的白发,表示年华老去。竹马戏:骑着竹竿当马的游戏,是儿童常玩的游戏。童騃:形容儿童天真无知的样子。饶:丰富,多。静念:静静地思考。彼与此:指的是童年和老年的情况。痴:傻,糊涂。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图景,通过对孩子们嬉戏情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童年乐趣和成长过程中变化的感悟。开篇“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生动地勾勒出了孩子们不同的年龄层次,他们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嬉戏时光。
“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一句,则进一步展现了孩子们在户外自由奔跑、嬉戏玩耍的情景。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玩耍,更是在自然中探索和学习,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充满了童真与生命力。
紧接着,“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转换了场景和视角,从孩子们的嬉戏转向诗人自己的老去。这里的“长年客”指的是时间的流逝,而“鬓间新有丝”则是对岁月留痕的直接写照,表明诗人已经步入中年,开始感到时光荏苒。
“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一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转变。竹马在这里成为童年的象征,而诗人通过观察孩子们的嬉戏,被带回到自己的童年记忆中去。这是一个充满怀旧色彩的情感表达,也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一种缅怀。
“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则深化了这种情感转变,从孩子们的无忧无虑到成年人的忧愁,这一变化反映出生命不同阶段的心境差异。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深刻感悟。
最后,“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则是一种哲理性的总结。在沉思过往与现今之后,诗人似乎在探讨生命中的快乐与忧愁孰轻孰重,最终留下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读者自己去思考:究竟是孩子的天真无邪更为可贵,还是成人的世故沧桑更能触及生命的本质。这样的结尾增添了诗歌的深度,也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思生活中的快乐与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