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誇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塼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形式:古风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试院煎茶》。诗中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在物质匮乏与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对简单生活和精神自由的向往。
首句“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描绘了一幅秋天萧瑟的景象,蟹眼(即蟹形的云)已经过去,而鱼眼(圆而明亮的云)正在形成,预示着风声即将到来,给人以清凉和宁静之感。
接下来的“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则是对煎茶过程的描写。蒙茸(形容水流动的声音)中细珠(泡沫)不断地从磨出来,眼前一片迷离,宛如飞雪。
“银瓶泻汤誇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表明诗人使用银制的茶具,虽然自诩为煎茶高手,但实际上并不了解古人煎茶的真正精神。
在“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中,诗人提到了两个前人的煎茶故事,一是李生(可能指的是唐代的李德裕),二是潞公(可能是指宋代的潞水县令张士逵)。他们都有着精湛的煎茶技艺和对材料的挑选。诗人通过这两个例子,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艺术的尊重与向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诗人却不得不面对“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的困顿状态。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且学公家作茗饮,塼炉石铫行相随”表明了诗人不愿意放弃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即使物质条件不允许。
最后,诗中写道“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这是对传统学问的一种超越。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书海茫茫、文字汗牛的传统学习方式的拒绝,而是希望能有一瓯茶水,常伴随自己的清醒和满足。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煎茶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还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他对于生活质量、个人精神追求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