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精帘外转逶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形式:古风翻译
八月里凉风吹拂天气清澈,万里天空没有一丝云彩银河格外明亮。黄昏时南楼显得清澈又浅淡,拂晓时它又落在西山或纵或横。洛阳的城楼仿佛在天中央耸立,长河每夜都环绕着千座门户流淌。复道和屋檐相互遮掩映衬,华美的殿堂与玉砌的门户尤为相配。云母屏风前水波开始泛滥,水晶帘外水流曲折蜿蜒。那灿烂辉煌如同白绸般闪耀,再次向东城外延伸至南面的大道。南面大道上的行人离家未归,哪家今夜又在捣洗寒衣。鸳鸯织机上稀疏的流萤掠过,乌鹊桥边一只大雁飞翔。雁飞萤飞增添了无尽的愁绪,坐着看着银河渐渐隐没。它已能自如卷舒如浮云般变幻,不惜将光辉谦让给流逝的月光。明亮的银河可望而不可及,希望能乘木筏探寻一次渡口。再带上织女用过的支机石,去访问成都那位占卜的高人。注释
八月:指农历八月,秋季时节。凉风:清爽的风。天气晶:形容天空清澈透明。河汉:即银河。南楼:泛指南方的高楼。清且浅:形容夜空清澈,星辰似乎靠近地面。西山:泛指西方的山,这里指日出日落的方向变化。洛阳城阙:指古都洛阳的城楼。天中起:形容城楼高耸,如同在天的中央。长河:黄河的代称。复道:双重的或上下交叉的道路。连甍:屋檐相连。蔽亏:遮挡、掩映。画堂:装饰华丽的厅堂。云母帐:以云母为装饰的帐幕。泛滥:此处形容水波状的光影扩散。水精帘:水晶制成或比喻清澈透明的帘子。逶迤:曲折延伸的样子。倬彼:形容光彩鲜明的样子。昭回:光明回旋的样子。练白:像白绸一样洁白。南陌:南方的大路。征人:远行的人,这里指离家的人。捣寒衣:秋冬季节准备冬衣,捣衣声常引人思乡。鸳鸯机:织有鸳鸯图案的织机。疏萤:稀疏的萤火虫。乌鹊桥:传说中的鹊桥,这里泛指夜空。明河:银河。微没:渐渐消失,隐没。舒卷:展开或卷起,比喻变化自如。浮云:飘动的云,比喻事物的无常变化。光辉:光芒。流月:流动的月光,喻时间流逝。问津:探寻路径,比喻寻求方法或机会。织女支机石:传说中织女用以支撑织机的石头,象征寻找奇迹或解答。卖卜人:占卜者,古代以占卜为职业的人。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境。开篇“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写出了一个清新的自然景象,气候清朗,视野辽阔,为全诗设定了一个宁静而又开阔的基调。
接着,“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则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描绘景物,昏暮时分看到的南楼显得格外清晰,而晨曦中西山的轮廓则似乎随意延伸,营造出一种超越日常视觉体验的境界。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中的“洛阳城阙”和“长河”,一是高耸入云的城墙,一是流淌不息的大河,都在强调这片土地的古老与辽远。这里的“千门”则可能暗指洛阳城中众多的宫殿楼阁,夜以继日地守护着这座古都。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中的“复道”、“连甍”、“画堂”、“琼户”,都是对建筑物的精致描写,这些华美的词汇构成了一幅高贵、庄严又不失优雅的宫殿图景。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精帘外转逶迤”则是对室内装饰的一番细腻刻画,“云母帐”和“水精帘”都是珍贵物品,用以衬托房间内部的奢华与宁静。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中的“倬彼昭回”,可能指的是某种洁白无暇的景象,而“复出东城接南陌”则是在强调诗人行走的轨迹和广阔的视野。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中的“南陌”,可能是指军事行动或边塞之地,而“征人去不归”则透露出一种战乱带来的悲凉。紧接着的“谁家今夜捣寒衣”则是在描绘普通百姓在严冬之夜里为了抵御寒冷而不得不劳作的情景,体现了对平民生活的关怀。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中的“鸳鸯机”、“乌鹊桥”,都是用来营造一种宁静的夜晚场景,而“萤度”和“雁飞”则是在强调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氛围。
最后,“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则是在表达一种对远方的眷恋和渴望,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世俗束缚的超越与放弃。
整首诗通过精美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既有超然物外之意,又不失对尘世关怀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