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形式:古风翻译
兵车辚辚,战马萧萧,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路旁经过的人询问行人怎么回事,行人只说官府征兵实在太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便是四十岁还要被派到到河西去营田。从军出征时尚未成丁,还要里长替裹头巾,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却仍要去戍守边疆。边疆战士血流成河,皇上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千村万寨野草丛生田地荒芜。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是东倒西歪不成行。更何况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尽管长者询问,征人哪里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百姓相信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只能战死沙场埋没在荒草间。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无人掩埋。那里的新鬼含冤旧鬼痛哭,阴天冷雨时凄惨哀叫声不断。注释
辚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萧萧:马嘶叫声。行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耶:通假字,同“爷”,父亲。走:奔跑。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干:冲。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但云:只说点行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还:还(huán)。边庭:边疆。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荆杞: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陇亩:田地。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田埂,中间种植农作物。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况复:更何况。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役夫:行役的人。敢:敢:怎么敢。且如:就如。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县官:官府。比邻:近邻。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烦冤:愁烦冤屈。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争带来的悲惨画面,通过对比和谐音手法来强调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痛苦。开篇即以"车辚辚,马萧萧"营造出一派兵车行进的声音景象,同时也映射出战事紧急、人心惶惶的情状。"行人弓箭各在腰"则突显了战争的紧张气氛,每个人都带着武器随时准备战斗。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用咏叹之声描绘出家属送别的情景,其中"耶娘"一词传达出了北方妇女特有的情感和语调。"尘埃不见咸阳桥"则是因为兵马行走所扬起的尘土遮蔽了视线,反映出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中,"牵衣顿足"形象地表达了妇女在送别时的不舍与痛苦,而"哭声直上干云霄"则将这份悲伤推向高空,让人感受到战争给家庭带来的无尽哀嚣。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行人的回答和旁观者的提问,展示了战事的残酷与士兵们的无奈。"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表明了士兵年轻时就投入战争,到老还在戍边,不得安宁。"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则是对这份无尽戍守的悲哀。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一句,通过"边亭"这一具体场所,将战事的惨烈与统治者的野心联系起来。"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则是对历史上广大疆域内人民生活困苦的描绘,其中"荆杞"象征着荒凉和贫瘠。
随后的几句进一步强调了战争带来的灾难。"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表明即便是健康的妇女也无法在战乱中维持正常的农耕生活;"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则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将士兵们的命运与家畜相提并论,显示战争给人带来的动物化。
最后几句"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则是在质问战争的意义和代价,同时也揭示了战乱下人民的困顿生活,以及对生命的轻视与牺牲。
诗的最后两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用灵异的笔触,表现出战争留下的亡魂无法超脱痛苦和怨恨,形成一种超自然的悲哀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