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形式:古风翻译
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生前贫困无酒饮,今日奠酒盛满觞。春酒清香浮泡沫,何时能再得品尝!佳肴满案摆面前,亲友痛哭在我旁。想要发言口无声,想要睁眼目无光。往日安寝在高堂,如今长眠荒草乡。一朝归葬出门去,想再归来没指望。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注释
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牛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昨暮:昨晚。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今旦:今晨。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散何之:散归何处。枯形:枯槁的尸体。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索:寻找。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湛空觞:是说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满了澄清的奠酒。春醪:春酒。浮蚁:酒面上的泡沫。肴案:指摆在供桌上的盛满肉食的木盘。肴:荤菜。案:古代进食用的一种短脚木盘。盈:指摆满。荒草乡:指荒草丛生的坟地。出门去:指出殡。夜未央:未有尽头,遥遥无期。良:确,诚。何:何其,多么。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萧萧:风吹树木声。严霜:寒霜,浓霜。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无人居:指荒无人烟。嶣峣:高耸的样子。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幽室:指墓穴。朝:早晨,天亮。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向:先时,刚才。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兹从逯本。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托体:寄身。山阿:山陵。鉴赏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其一)》,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开篇“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两句,直接指出了生与死的自然规律,并强调早逝并非短命所致,这是诗人对逝者安慰的话语,也反映出古人对生命宿命论的认同。
接着“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描绘了生与死的巨大差异,昨日还与我等同为活人,今朝却已成为记录鬼魂之物的“鬼录”,凸显了生命易逝和死亡的不可预知。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两句,则是对逝者灵魂消散和尸体无存的描写。魂气如同轻烟般散去,无处可寻;而肉身则像枯叶一样,被风吹落,最终归于大自然的怀抱。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诗人对生命消亡过程的一种感悟。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两句,通过描写家人和朋友的悲痛情景,表现了生者对逝者的不舍。娇儿在寻找父亲的怀抱,良友则为诗人的离去而泣,这些都是生命中无法弥补的缺失。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两句,则是对逝者已无法感知世间得失和是非的感慨。逝者已经离开人世,对于生者的得与失、是与非,皆无法再有所知晓,也无法再作任何判断。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两句,更深层次地探讨了时间长河中的荣辱。随着时光的流逝,即便是曾经的荣耀或羞辱,最终也将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无人能知。
最后,“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一句,则是一种生者对逝者的遗憾。诗人表达了如果能够预知生命的有限,定会更加珍惜每一个瞬间,尤其是与亲友共享欢乐的时候,如饮酒之类的小确幸。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生的怀念和对死的感慨,展现出一种超脱红尘、达观生命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