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古诗词网主要是分享唐诗、宋词、词牌名、文言文、古籍、诗词名句等。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九咏寄从兄湛之塞垣(其六)边雁原文及翻译

作者: 时间:2025-04-21阅读数:0

明末清初-邝露

候雁发金河,纷纷带雪过。

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

高举愁粱稻,低飞怯网罗。

羽毛非敢惜,书札奈君何。

形式:五言律诗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大雁的生动场景,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细腻的观察。诗人以“候雁”为题,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情感交融,展现了大雁在边塞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复杂心理。

首句“候雁发金河”,开篇即点出大雁从金河出发,预示着它们即将展开长途迁徙的旅程。金河,既指真实的地理河流,也暗喻边塞之地,营造了一种苍凉壮阔的背景。雁群带着雪花飞过,不仅描绘了冬日的景象,也暗示了旅途的艰难与不平凡。

“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这两句进一步刻画了雁群飞行的壮观场面。大雁成群结队,仿佛连成一片,遮蔽了边关的月亮,显示出雁群的庞大与力量。同时,塞外的风声不断,似乎在为雁群的迁徙伴奏,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和氛围的紧张感。

“高举愁粱稻,低飞怯网罗。”这两句则深入到了大雁的心理世界。高飞时,它们或许在忧虑前方的食物来源,表现出对生存的担忧;而低飞时,则可能因害怕人类的捕猎而心生恐惧,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这种情感的细腻捕捉,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羽毛非敢惜,书札奈君何。”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大雁命运的同情与无奈。大雁的羽毛虽珍贵,但它们并不愿意牺牲自己来换取人类的利益;而即便有书信传递,也无法改变它们面临的困境。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单纯的形象描绘,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主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边塞大雁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标签: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