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一乘入,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彊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形式:偈颂鉴赏
这首宋朝禅宗大师释宗杲的偈颂,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涅槃的真义。"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描绘出涅槃境界的至高无上和永恒光明。"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指出世人对涅槃的误解,认为它是死亡或断灭。
"诸求一乘入,目以为无作",指出修行者追求的是超越造作的境界。然而,"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强调这些都是情感和观念所致,源于各种错误见解。"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批评了对涅槃的虚妄命名,并质疑这些名称是否揭示了真实含义。
"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只有真正领悟的人才能超越取舍,理解五蕴法和其中的自我。"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说明涅槃境界超越了凡圣对立,如同梦幻般平等无别。"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意味着不执着于涅槃的概念,消除了对立与界限。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智慧,但不执着于作用。"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洞察万物而不陷入分别心。最后,诗人以生动的比喻"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形象地表达涅槃的恒常与寂静,"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总结涅槃的本质——恒常的寂静和极乐。
通过这首偈颂,释宗杲教导读者要超越世俗观念,直接体验涅槃的真实,而非仅凭言语理解。"吾今彊言说,令汝舍邪见",他希望读者能从他的言辞中稍微理解涅槃的真谛,但又提醒"汝勿随言解",以免落入文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