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古诗词网主要是分享唐诗、宋词、词牌名、文言文、古籍、诗词名句等。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修行颂原文及翻译

作者: 时间:2025-04-07阅读数:0

唐-慧能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

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

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有菩提现。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

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形式:古风

翻译

说到通达心灵处,犹如太阳悬天空。只传授直接的教法,出世以破除邪门歪道。教法本无快慢之分,迷惑和觉悟速度各异。学习直接的教法,愚笨之人难以全领会。言说涉及万千事,最终都归结于一理。在烦恼的暗室中,应常升起智慧之光。邪念源于烦恼,正念则消除烦恼。摒弃邪正二念,达到彻底清净。菩提本性清净,起心动念便是虚妄。纯净本性寓于妄想中,坚持正念去除三种障碍。世间修行道,一切行为皆不妨碍。常自省过错,如此便符合道的准则。万物各有其道,偏离道另寻道不可取。寻找道却不见道,最终只会自我困扰。欲见真理之道,行为正直即是道。若无正直之心,盲目前行无法见道。真正修行者,不挑剔世间过错。若只见他人错,自身偏颇是真错。他人之错与我无关,自责方为真有过。去掉责怪之心,击碎所有烦恼。欲教化愚昧者,需采取善巧方法。勿使其生疑惑,菩萨行自然显现。佛法本存于世间,超脱世间而存在。无需脱离世间之外,去寻求超脱之道。邪见属于世俗,正见超越世俗。摒弃邪正二见,菩提本性自然显露。这即是直接的教法,也称为大乘佛法。迷失可能历经多劫,悟道却在刹那之间。

注释

说通:言语表达通达。心通:心灵领悟通透。日:比喻明了、清晰。虚空:比喻广阔无垠。顿教:直接、立即觉悟的教法。出世:超脱世俗。邪宗:错误的教派或信仰。无顿渐:教法本质上不分直接或渐进。迷悟:迷惑与觉悟。迟疾:快慢。顿教:直接教导,强调瞬间领悟。愚人:指理解力较低的人。悉:全部,都。万般:各种各样的事物或情况。合离:聚合与分离。一:根本、统一。烦恼暗宅:比喻人心中的烦恼和困惑。惠日:智慧的光芒,如同阳光驱散黑暗。邪来:邪念产生时。正来:正念兴起时。悉不用:都不执着或依赖。清净至无馀:达到完全的清净无染。菩提:觉悟、智慧。起心:动念、有想法。净性:清净的本性。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指修行中的主要障碍。不妨:不影响、不妨碍。相当:相符合、适当。色类:各类众生、万物。离道:偏离正道。自恼:自我烦恼、困扰。真道:真正的道路或真理。正心:正确的思想或心态。暗行:在黑暗中行动,比喻没有正确指导的行为。世间过:世间的过错或缺陷。自非:自己批评自己。却是左:反而错了,这里'左'表示偏差。他非:他人之错。我无罪:我没有责任。非心:责备或批判之心。方便:灵活的方法或手段。勿令彼有疑:不要让对方产生疑惑。法元:佛法原本。出世间:超越世俗的存在状态。邪见:错误的看法或见解。正见:正确的看法或见解。打却:摒弃、舍弃。宛然:明显的样子,这里指自然显现。大乘:佛教中强调普度众生的教义。累劫:连续多生多世的时间。刹那间:极短的时间,比喻瞬间。

鉴赏

这首诗歌颂的是佛教中的顿悟法门,强调心之本净,通过顿悟直达真理的修行方式。全诗围绕“顿”字,反复阐述了顿教的要义。

开篇即以“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表明佛法通彻无碍,如同太阳普照虚空一般。接着“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指出了这首诗所弘扬的是一种超脱世间、打破邪见的顿渐教法。

中间部分,“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揭示了佛教中的顿教与渐教之别,而“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则告诫初学者,必须具备一定智慧才能理解和修习顿教。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强调了言语的重要性,以及一切现象最终归于一的真理。此后,“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则指出了众生的烦恼如同黑暗之屋,而修行正法犹如阳光般驱散黑暗。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揭示了烦恼的根源及其清除之道,“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则表明在达到清净智慧时,对于是非、正邪已无所谓。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揭示了菩提(觉悟)的本质是清净的,而凡夫之心起动即陷入妄想,“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则指出净性虽藏于妄念之中,但通过正道可以除去三种障碍。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表明在世间修行佛道时,没有任何困难和障碍,“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则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佛法是相符合的。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指出了世间万物各有其道,而修行之人却往往迷失方向,“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则揭示了寻求真理而不能得之的困境。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告诫人们如果想要悟到真理,就必须走上正确的修行道路,“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则指出没有正念的人,即使在黑暗中也无法找到正确的路径。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表明真正的修行者不会执着于世间的错误与非议,“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则告诫人们如果执着于世间的非难,那么自己的错误就显得更为严重。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揭示了他人的非难并不影响自己,而自己的过错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则指出通过放下对外界的执着,可以打破内在的烦恼。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表明如果想要帮助愚昧之人开悟,就需要有适当的方法,“勿令彼有疑,即有菩提现”则强调了不让他人产生疑惑,只有达到菩提(觉悟)的境界。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揭示了佛法虽然存在于世间,但却能够超越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则告诫人们不应离开世间去追寻超然的境界。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表明错误的观念属于世间,而正确的观念能够超越世间,“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则揭示了通过打破错误和正确的对立,可以达到菩提(觉悟)的真实本性。

最后,“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表明这首诗所弘扬的是顿渐之法,同时也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分,“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则揭示了在长时间的迷失之后,可以在一瞬间达到觉悟。

总体而言,这首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顿教的修行要义,以及通过这种修行方式所达到的觉悟状态。

标签: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