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过三湘去,巴人此路偏。
谪居秋瘴里,归处夕阳边。
直道天何在,愁容镜亦怜。
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
形式:五言律诗押[先]韵翻译
向南穿越三湘大地,巴地的道路尤为偏远。被贬谪居住在秋天的瘴气之地,归乡之路就在夕阳西下之处。正直之道在哪里?连镜子都怜悯我愁苦的面容。想写信向谁倾诉?却已无泪可流,心情悲凉注释
南:向南。过:穿越。三湘:泛指湖南地区。巴人:指巴蜀地区的人。此路:这条路。偏:偏远。谪居:被贬谪居住。秋瘴:秋季的瘴气,形容环境恶劣。归处:归乡的地方。夕阳边:夕阳西下之处。直道:正直之道,指公正的行为。天何在:表达对公正的追寻。镜亦怜:镜子也显出怜悯之情。裁书:写信。诉:倾诉。无泪可潸然:没有眼泪可以流下,极度悲伤。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远方故土的怀念。开篇“南过三湘去,巴人此路偏”两句,诗人描绘自己行走在通往巴蜀的小径上,这条道路曲折而偏僻,表达了行旅中的孤独与寂寞。
接着,“谪居秋瘴里,归处夕阳边”两句,则写出了诗人被贬官居住在荒凉的秋瘴之地,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在这里,“秋瘴”指的是偏远的地方,而“夕阳边”则是诗人回家的方向,这里寄寓着诗人的归意和怀旧之情。
第三句“直道天何在,愁容镜亦怜”,诗人通过直接的问话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不舍,“直道”意味着直接而真诚的心声,而“愁容”则是诗人的忧郁神态被镜子映照出来,更增添了一份哀艳之感。
最后两句“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表达了诗人想要倾诉心中的不满和苦楚,但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即使是眼泪也已耗尽,无法再为自己的悲伤而流泪。这两句通过“裁书”和“无泪可潸然”的描写,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整首诗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在异乡漂泊中的情怀,以及他对美好事物和故土的无限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