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为儿逐我兄,曾抛竹马拜先生。
书斋已换当时主,诗壁空题故友名。
岂是争权留怨敌,可怜当路尽公卿。
柴扉草屋无人问,犹向荒田责地征。
形式:七言律诗押[庚]韵翻译
回忆起年幼时跟随哥哥,曾经丢下竹马去拜见老师。书房已经换了新的主人,昔日题写的友人名字空留墙上。难道是为了争夺权力留下了仇敌?可叹那些当权者都是高官显贵。简陋的柴门草屋无人过问,他们依旧向荒田索要土地税。注释
昔:过去。儿:小孩。逐:跟随。兄:哥哥。曾:曾经。抛:丢弃。竹马:儿童游戏用的竹制马。拜:拜见。先生:老师。书斋:书房。换:更换。当时主:原来的主人。诗壁:题诗的墙壁。故友:老朋友。名:名字。岂是:难道是。争权:争夺权力。留:留下。怨敌:仇敌。可怜:可叹。当路:当权者。尽:全部是。公卿:高官显贵。柴扉:简陋的柴门。草屋:草房。无人问:无人过问。犹:仍然。向:向。荒田:荒芜的田地。责:索取。地征:土地税。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颜萱的《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通过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场景,可以看出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忆昔为儿逐我兄,曾抛竹马拜先生。"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在回忆过去,当年作为孩子跟随哥哥,在竹林中骑着竹马玩耍,同时也向学问渊博的师长学习知识,这里展现了纯真的童年和对知识的渴望。
"书斋已换当时主,诗壁空题故友名。"这两句则描绘出一个场景:书房已经易主,而墙上还留有昔日朋友题写的名字。这不仅是空间的变迁,也反映了时间流逝和人事更替的无常。
"岂是争权留怨敌,可怜当路尽公卿。"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的感慨,诗中提到的“争权”、“怨敌”暗示了社会上的竞争和矛盾,而“可怜”则表现出诗人对于那些已经离开的人世间的同情心。
最后两句"柴扉草屋无人问,犹向荒田责地征。"描述了一种孤寂与荒凉的景象,柴门草屋无人过问,而诗人仍旧在荒废的田野中寻找着往日的地界,这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象征了内心对于过去的执念和怀旧的情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故居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知识以及时间流逝的珍惜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和无奈,是一首充满怀旧色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