谖草生竹间,翠色相绸缪。
美人欣有托,君子故忘忧。
昔闻有鸣凤,饮水来丹丘。
不食众木实,乐只淇园秋。
形式:古风押[尤]韵鉴赏
此诗《谖草生竹间》是元代诗人虞集所作。诗中以“谖草”与“竹”为意象,描绘了一幅自然与情感交融的画面。
首句“谖草生竹间,翠色相绸缪”,以“谖草”与“竹”的生长交织在一起,翠绿的颜色相互缠绕,营造出一种和谐共生的自然美景。这里,“谖草”与“竹”不仅代表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也隐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接着,“美人欣有托,君子故忘忧”,诗人将“谖草”与“竹”比作“美人”与“君子”,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寄托。这里的“美人”象征着美好的情感与生活,“君子”则代表着高尚的情操与智慧,两者共同构成了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既有情感的满足,又有精神的愉悦。
后两句“昔闻有鸣凤,饮水来丹丘”,引用了古代传说中的“鸣凤”形象,象征着高洁的品德与才华。诗人想象着“鸣凤”在“丹丘”(传说中的仙山)饮水,既展现了对美好品德的追求,也寓意着在理想的境界中自由飞翔。
最后,“不食众木实,乐只淇园秋”,诗人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强调了对纯粹与真实的追求。这里的“众木实”象征着世俗的诱惑与纷扰,“淇园秋”则代表了诗人向往的宁静与和谐。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静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情感、高尚品德以及内心宁静的追求,充满了诗意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