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沈檀。
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
纤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
春风烂熳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
妆成?鬌敧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
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形式:古风翻译
西施清晨梦境中纱帐微凉,香气缭绕的发髻半垂沉香木梳。辘轳转动声如玉鸣,惊醒芙蓉般娇美的睡颜刚足。对镜而开的双鸾镜子映照秋水之光,她解开发髻站在象牙床上。一缕缕香发如云般散落,玉钗落地悄然无声,细腻如脂。纤细的手指试图挽起如老鸦羽色的发丝,但翠绿的宝钗难以插稳。春风吹过,慵懒的她无力挽起秀发,十八根发髻歪斜不整。妆容虽成,但发髻歪斜,衣裙轻拂,每一步都似踏在雁沙之上。她背对着人,默默无言,不知要去何方,独自走下台阶,折下一枝樱桃花。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清晨从梦中醒来,开始梳理头发的场景。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优美,是对女性装扮过程的细腻描写。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沈檀"一句,以西施之名开篇,既点明了女子之美,又通过“绡帐寒”传达出早晨的清凉气息。"香鬟堕髻半沈檀"则形象地描绘了女子头发的装饰和散发的香气。
随后的几句,“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通过对梳妆过程中器物声音的描写,如"辘轳咿哑"和"双鸾开镜",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富有层次感的氛围。同时,"惊起芙蓉睡新足"和"解鬟临镜立象床"则传达了女子在梳妆过程中的优雅姿态。
"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纤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春风烂熳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这些句子中,不仅有对香丝、玉钗等饰物的描写,还有对女子梳妆时手部细节的刻画,如"纤手却盘老鸦色",展示了诗人对女性美的深切感受。
最后几句,“妆成?鬌敧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则描绘了女子梳妆完毕后的姿态和行动,她的优雅与孤独感同时传达给读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细节的精心雕琢,不仅展现了女子梳头时的美丽形象,也展示了诗人在描绘女性世界方面的高超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