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柘骈阗数亩间,门前五柳正堪攀。
尊中美酒长须满,身外浮名总是闲。
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
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
形式:七言律诗押[删]韵翻译
桑柘树林密集在几亩田间,门前有五棵柳树正好可以攀折。杯中的美酒应当永远满溢,身外的虚名全部都是闲事。竹林小径有时会被风吹得干净,木柴做的门常常紧闭无需打理。这里已经是一个无需心机的地方,又何必用金钱去另买山林呢。注释
桑柘:桑树和柘树,古代常用来比喻隐士的居所。骈阗:密集,众多。五柳:指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象征隐居生活。尊中:酒杯中。浮名:虚名,指世俗的名声。竹径:竹林小路。柴门:简陋的木门,常用来形容隐居者的生活。日常关:常常关闭,表示宁静无人打扰。忘机地:无需心机的地方,指心境淡泊之处。别买山:另外购买山林,暗指隐居。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开篇“桑柘骈阗数亩间,门前五柳正堪攀”两句通过对桑树和柘枝交织、门前的五棵柳树攀附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隐居田园的景象。接下来的“尊中美酒长须满,身外浮名总是闲”则表明诗人在家中享受美酒,不追求外界的虚名和功利。
第三句“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透露出诗人居住的地方环境幽静,偶尔有风吹过竹林,为其清扫。简陋的柴门平日无需关闭,体现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
最后两句“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表达了诗人对当前隐居生活的满足,认为已经达到一种忘却世间烦恼的境界,因此不需要再用黄金去购买山林。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于归隐田园、远离尘嚣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