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匿。
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
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
衰退当弃捐,贫贱招毁讟。
栖栖去人世,屯踬日穷迫。
不如守田园,岁晏望丰熟。
壮年失宜尽,老大无筋力。
始觉前计非,将贻后生福。
童儿新学稼,少女未能织。
顾此烦知己,终日求衣食。
形式:古风翻译
在圣明的朝代,优秀的人才不会被遗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我为何不能顺遂呢。一生辛劳却微不足道,五十岁了还无所作为。身体衰弱应当舍弃,贫穷低贱会引来诽谤。我在世间漂泊困顿,每日生活艰难。不如归隐田园,期待丰收的季节。年轻时的错误几乎耗尽,老来已无体力。这才意识到早先的计划不对,可能给后辈带来福祉。孩童学习耕种,少女还未学会纺织。只求知己理解,整日为衣食奔波。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指出圣明的朝廷中,贤能之士得以施展才能,但个人的命运各不相同,有些人即使到了胡地(边疆地区)也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诗人自叙一生平庸,无所成就,五十岁时仍无任何功名可以依靠。
接着,诗人描述了衰老后的悲哀和贫困的艰辛,以及在世间的挣扎与奔波。他们意识到不如安守田园,期待丰收,这样至少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年轻时没有把握机会,到了老来又无力回天,只能感叹往昔之计策皆非,要等待后代的人才能享受到幸福。
最后,诗人观察到孩子们刚开始学习种植和织布,自己却只能终日为衣食奔波。这一切让诗人感到烦恼,对生活充满了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