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孝备矣。休德昭清。高张四县。乐充宫庭。
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支秀华。庶旄翠旌。
七始华始。肃倡和声。神来晏娭。庶几是听。
粥粥音送。细齐人情。忽乘青玄。熙事备成。
清思眑眑。经纬冥冥。我定历数。人告其心。
敕身齐戒。施教申申。乃立祖庙。敬明尊亲。
大矣孝熙。四极爰轃。王侯秉德。其邻翼翼。
显明昭式。清明鬯矣。皇帝孝德。竟全大功。
抚安四极。海内有奸。纷乱东北。诏抚成饰。
武臣承德。行乐交逆。箫丂群慝。肃为济哉。
盖定燕国。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
大山崔。百卉殖。民何贵。贵有德。安其所。乐终产。
乐终产。世继绪。飞龙秋。游上天。高贤愉。乐民人。
丰草葽。女罗施。善何如。谁能回。大莫大。成教德。
长莫长。被无极。雷震震。电耀耀。明德乡。治本约。
治本约。泽弘大。加被宠。咸相保。德施大。世曼寿。
都荔遂芳。窅寙桂华。孝奏天仪。若日月光。
乘玄四龙。回驰北行。羽旄殷盛。芬哉芒芒。
孝道随世。我署文章。冯冯翼翼。承天之则。
吾易久远。烛明四极。慈惠所爱。美若休德。
杳杳冥审。克绰永福。硙硙即即。师象山则。
鸣呼孝哉。案抚戎国。蛮夷竭欢。象来致福。
兼临是爱。终无兵革。嘉荐芳矣。告灵飨矣。
告灵既飨。德音孔臧。惟德之臧。建侯之常。
承保天休。令问不忘。皇皇鸿明。荡侯休德。
嘉承天和。伊乐厥福。在乐不荒。惟民之则。
浚则师德。下民咸殖。令问在旧。孔容翼翼。
孔容之常。承帝之明。下民之乐。子孙保光。
承顺温良。受帝之光。嘉荐令芳。寿考不忘。
承帝明德。师象山则。云施称民。永受厥福。
承容之常。承帝之明。下民安乐。万寿无疆。
形式:古风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孝道的崇敬与赞美,以及对德行的颂扬。它以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孝道和德行的重视。诗中提到“大孝备矣”,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并通过“高张四县”、“金支秀华”等形象,描绘了孝道的崇高与辉煌。同时,诗中也提到了“王侯秉德”、“显明昭式”等,体现了德行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诗中还涉及到了音乐、祭祀、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如“乐充宫庭”、“神来晏娭”、“粥粥音送”等,展示了古代社会在这些方面对孝道和德行的实践和体现。此外,“大山崔”、“百卉殖”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寓意着德行如同山岳般稳固,如同百花般繁盛,强调了德行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和深远意义。
最后,诗中提到“大莫大”、“成教德”、“长莫长”等,表达了对德行的最高赞誉,认为德行是无法超越的至高境界,是教育和生活的根本。同时,通过“雷震震”、“电耀耀”等自然现象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德行如同光明一样,能够照亮人心,带来和平与安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孝道和德行的赞美,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道德伦理的深刻理解和高度尊重,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