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
下韝随指顾,百掷无一遗。
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
本为鸟所设,今为人所资。
孰能使之然,有术甚易知。
取其向背性,制在饥饱时。
不可使长饱,不可使长饥。
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
乘饥纵搏击,未饱须絷维。
所以爪翅功,而人坐收之。
圣明驭英雄,其术亦如斯。
鄙语不可弃,吾闻诸猎师。
形式:古风翻译
十月间鹰从笼中放出,草已枯黄野鸡兔子肥美。戴上臂鞲鹰随人的手势眼神,投掷上百次从不落空。鹰的翅膀快得像风,鹰爪锐利如锥子。原本是为鸟类所设的捕食工具,现在却成为人类的助手。谁能使其如此,其实方法很简单。利用鹰的忠诚和畏惧,控制它的饥饿与饱足。不能让它常饱,也不能让它常饿。饥饿时力量不足,饱食后可能背叛飞走。趁着饥饿放它去搏击,未饱时必须束缚它。因此鹰的爪翅之功,被人轻松获取。圣明的君主驾驭英雄,其方法也是如此。俗语不可忽视,我从猎师那里听来。注释
十月:农历的十月份。鹰出笼:鹰被放出笼子。草枯雉兔肥:草木枯黄,野鸡和兔子肥壮。下韝:把鹰套在臂上的皮套。指顾:手指和眼神的示意。遗:遗漏,失误。疾如风:快得像风一样。利如锥:锐利得像锥子。鸟所设:自然界为鸟类捕食设计的本能。人所资:成为人的资源。向背性:对人的忠诚和畏惧。饥饱时:饥饿和饱食的状态。絷维:束缚,捆绑。爪翅功:鹰的爪和翅膀的捕食能力。坐收之:坐着就能收获。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训练猎鹰的场景,通过对猎鹰技能的描述和训练方法的解析,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巧妙的互动。诗中“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两句设定了秋季的环境,猎鹰被放飞出去狩猎,而野地中的小动物因秋季而变得丰满,为猎鹰提供了良好的狩猎对象。
“下韝随指顾,百掷无一遗”表明猎鹰极其灵敏和训练有素,它能够准确无误地执行主人的命令。接下来,“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则强调了猎鹰的速度与捕捉能力。
诗人通过“本为鸟所设,今为人所资”两句指出猎鹰原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现在被人类驯服并利用其狩猎的特性,为人类服务。这种转变既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也反映了人类智慧与技艺。
“孰能使之然,有术甚易知”则揭示了训练猎鹰的技术并不复杂,而是基于对其本性的理解和利用。紧接着,“取其向背性,制在饥饱时”强调了训练过程中控制食物以影响猎鹰行为的重要性。
“不可使长饱,不可使长饥。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这几句诗进一步解释了如何通过控制猎鹰的饮食来保持其最佳狩猎状态。饥饿时猎鹰力量不足,过于饱满则可能不听使唤。
“乘饥纵搏击,未饱须絷维。”这里诗人说明了在猎鹰饥饿时放飞它去狩猎,而当它尚未吃饱时,则需要用绳索约制以防其逃逸。最后,“所以爪翅功,而人坐收之”表明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和控制,猎鹰的捕捉能力(爪翅功)最终为人类所利用。
诗歌末尾转向哲理层面:“圣明驭英雄,其术亦如斯。鄙语不可弃,吾闻诸猎师。”这几句通过将训练猎鹰的智慧与治国安邦的智慧相比较,暗示了在不同领域中掌握和应用技艺的普遍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民间智慧的尊重和赞赏。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古代狩猎文化的精髓,也通过对技术与自然、人类与动物关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生活和宇宙秩序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