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却金銮衲布衣,修身浮海到华西。
原身自是皇太子,慕道相逢柯用之。
未敢叩门求地语,昨叨送米续晨炊。
而今餐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
形式:七言律诗鉴赏
这首诗《酬惠米诗》由唐代诗人金地藏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从皇太子的身份归隐修行后的生活转变。诗中充满了对过往生活的反思与对当下清贫生活的满足。
首句“弃却金銮衲布衣”,形象地展现了诗人从皇宫贵族的奢华生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家修行的道路,脱下华丽的官服,换上了朴素的僧衣。这不仅是物质上的改变,更是精神境界的升华,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超脱和对佛法的虔诚追求。
接着,“修身浮海到华西”一句,描述了诗人为了深入修行,不畏艰难险阻,远渡重洋,前往西方寻求佛法的真谛。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彰显了诗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自我完善的不懈努力。
“原身自是皇太子,慕道相逢柯用之”两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背景以及在修行路上遇到的良师益友。作为曾经的皇太子,诗人并未因出身而骄傲自满,而是心怀谦卑,渴望通过修行悟道。与柯用之的相遇,无疑为他的修行之路增添了智慧的光芒,使他更加坚定地走在了修行的道路上。
“未敢叩门求地语,昨叨送米续晨炊”两句,描绘了诗人修行生活中的日常情景。虽然远离了富贵荣华,但诗人并未因此感到失落或困苦。相反,他以一颗感恩的心接受了他人慷慨的援助,继续着每日的修行生活。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知恩图报,也反映了他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最后,“而今餐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两句,总结了诗人修行后的内心感受。如今,他以黄精为食,虽非山珍海味,却足以填饱肚子。更重要的是,他已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不再为过去的饥饿所困扰。这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境界,正是诗人修行的最终目标和收获。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从皇太子到修行者的转变过程,以及在修行中获得的内心平静与满足。诗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不仅令人深思,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修行、谦逊、感恩和知足常乐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