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郡席不暖,居民空惘然。
好山无十里,遗恨恐他年。
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
朱门收画戟,绀宇出青莲。
夹路苍髯古,迎人翠麓偏。
龙腰蟠故国,鸟爪寄层巅。
竹杪飞华屋,松根泫细泉。
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略彴横秋水,浮图插暮烟。
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
形式:排律押[先]韵翻译
官署还未坐暖,百姓心中茫然。美好的山景不过十里,遗憾恐怕在未来延续。想拜访南朝的寺庙,一起登上城北的船只。豪门收起华丽的戟,寺庙中青莲花朵绽放。路边满是苍老的松柏,迎接游人的翠绿山坡。山脉如龙缠绕着古老的国家,山鸟栖息在高高的峰巅。华美的房屋建在竹梢,松树下细流潺潺。山峰巧妙地遮挡阳光,江水遥远得仿佛要漫天流淌。简陋的小桥横跨秋水,佛塔沉浸在傍晚的烟雾中。回来时踏过人们的影子,夜色中云淡月明。注释
郡:郡府。惘然:迷茫、失落的样子。南朝寺:古代南方的寺庙。朱门:豪门大户。绀宇:青色的屋宇。翠麓:翠绿的山坡。龙腰:形容山脉蜿蜒曲折。鸟爪:比喻山峰尖锐如鸟爪。华屋:华丽的房屋。略彴:简陋的小桥。浮图:佛塔。娟娟:形容月亮明亮而美好。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与友人同游蒋山的行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和深厚友情的珍视之情。诗中充满了对比和反差的手法,如“到郡席不暖”与“居民空惘然”相对,比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冷清;“好山无十里”与“遗恨恐他年”相对,表达了对美景流逝、难以长久的感慨。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如“朱门收画戟”、“绀宇出青莲”等,展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通过“夹路苍髯古”、“迎人翠麓偏”的描写,也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怀念。
在后半部分,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深沉,“龙腰蟠故国”、“鸟爪寄层巅”等句子中透露出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留恋和不舍。结尾处的“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则是对这次游历经历的回味与总结,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段旅行记忆的珍贵和对友情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幽深,充分展现了苏轼在山水田园诗方面的高超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