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形式:古风翻译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注释
垂尽:快要结束。壑:山谷。修鳞:指长蛇的身躯。强:勉强。哗:一作“喧”。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灯烬:灯花。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北斗斜:谓时已夜半。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表达了对即将过去的岁月的感慨和对新的一年的憧憬。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这两句通过比喻手法,把年华比作快要跳入深渊的蛇,形象地描绘了时间流逝的迅速和无可挽回。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这里的“修鳞”指的是蛇的鳞片,这里用来比喻岁月的流失,表达了想要挽留但又无能为力的复杂情感。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即使想努力去抓住时间的尾巴,也知道这是徒劳的,进一步强调了时间不可逆转的宿命感。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守岁时家人团聚的情景,即便是孩子们也坚持熬夜,与大人们一起度过这个特别的夜晚。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诗人请求早晨的公鸡不要唱歌,夜更的钟声也不要打断,因为他们希望这守岁的夜晚能持续得更久一些。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长时间的坐着,灯光渐渐熄灭,看向窗外,北斗星辰已经偏离了正位,这些都是夜深人静时分的写实。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这里表达了对来年的期待,但又担忧自己的愿望是否能够如愿以偿。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誇。”诗人鼓励自己要在今夜尽情享受,因为即使是年轻时光,也是宝贵而有限的。
整首诗通过对岁暮守岁活动的描写,以及对时间流逝、对未来的期待和担忧,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