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公瑚琏器,华岳金天晶。
昔在童子日,已闻老成名。
嶷然大贤后,复见秀骨清。
开口取将相,小心事友生。
阅书百纸尽,落笔四座惊。
历识匪父任,嫉邪常力争。
汉议尚整肃,胡骑忽纵横。
飞传自河陇,逢人问公卿。
不知万乘出,雪涕风悲鸣。
受词剑阁道,谒帝萧关城。
寂寞云台仗,飘飖沙塞旌。
江山少使者,笳鼓凝皇情。
壮士血相视,忠臣气不平。
密论贞观体,挥发岐阳征。
感激动四极,联翩收二京。
西郊牛酒再,原庙丹青明。
匡汲俄宠辱,卫霍竟哀荣。
四登会府地,三掌华阳兵。
京兆空柳色,尚书无履声。
群乌自朝夕,白马休横行。
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
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
记室得何逊,韬钤延子荆。
四郊失壁垒,虚馆开逢迎。
堂上指图画,军中吹玉笙。
岂无成都酒,忧国只细倾。
时观锦水钓,问俗终相并。
意待犬戎灭,人藏红粟盈。
以兹报主愿,庶或裨世程。
炯炯一心在,沈沈二竖婴。
颜回竟短折,贾谊徒忠贞。
飞旐出江汉,孤舟轻荆衡。
虚无马融笛,怅望龙骧茔。
空馀老宾客,身上愧簪缨。
形式:古风押[庚]韵翻译
郑公如贵重的瑚琏,华岳般的金天晶早年他还是孩童,已闻名于世有才名他是杰出的贤者,又见到他清瘦而高尚他胸怀大志,欲取将相位,对待朋友却谦恭读书过百卷,下笔惊人,见识超凡不满足父亲的期望,常为正义抗争汉朝的议论崇尚严肃,胡骑却肆意横行他的消息从河陇传来,人们纷纷询问公卿未料皇帝出行,他涕泣风中,心怀悲痛他受命剑阁道,拜见皇帝于萧关城他在云台孤独,沙塞的旗帜飘摇国家使者稀少,胡笳鼓声触动皇家情感壮士们目光交汇,忠臣心中愤愤不平他深思贞观之治,推行岐阳之策感动天下,收复两京,功绩显著西郊祭祀牛酒,原庙画像鲜明辅佐者荣辱起伏,如匡衡、卫青般命运多舛他四次登上会府之地,三次执掌华阳兵权京兆只剩柳色,尚书府内无人声乌鸦早晚聚集,白马不再横行蜀人敬爱他如诸葛,文翁的教化在他手中完成他来时雪山增重,他去时雪山轻盈记室得到何逊,韬略延揽子荆四方失去屏障,空馆敞开迎接堂上指点图谋,军中奏响玉笙虽有成都美酒,忧国之心只浅尝常观锦水垂钓,深入民间了解风俗期待犬戎灭亡,百姓仓库满是粮食以此报答君恩,或许能有益于世道他一心忠诚,却被小人困扰颜回英年早逝,贾谊忠诚却不得重用他的灵柩过江汉,孤舟轻行荆衡马融的笛声已空,只能惆怅遥望龙骧墓只剩下老宾客,身披官服内心愧疚鉴赏
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英雄豪杰胸怀壮志却无处施展的情形。诗中通过对郑国公严武的赞美,反映出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黑暗的不满。
"郑公瑚琏器,华岳金天晶。昔在童子日,已闻老成名。"
这四句以精致的笔触描绘了郑国公严武的高洁品格和非凡才能,从小就声名远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嶷然大贤后,复见秀骨清。开口取将相,小心事友生。"
诗中接着描写郑国公不仅在道德上高洁,而且在才华上卓绝,每次开口都能洞察时局,选拔将相,对待朋友极为谨慎。
"阅书百纸尽,落笔四座惊。历识匪父任,嫉邪常力争。"
这几句强调郑国公博学多才,一卷书卷即可读毕,更能一挥而就,让四周的人都感到震惊。他对待国家大事如同亲生父亲一般,深恶不正之风,不断力争。
"汉议尚整肃,胡骑忽纵横。飞传自河陇,逢人问公卿。"
这里诗人通过汉朝的严整肃穆和胡人的骤然入侵,反映出当时国家动荡不安的情形,以及人们对于英雄豪杰如郑国公那般人物的迫切期盼。
"不知万乘出,雪涕风悲鸣。受词剑阁道,谒帝萧关城。"
诗人表达了对郑国公离去的不舍和悲哀之情,以及他受到朝廷征召,前往剑阁、萧关等地为国效力的敬仰。
"寂寞云台仗,飘飖沙塞旌。江山少使者,笳鼓凝皇情。"
这几句描绘了郑国公在边疆的孤独和壮丽,以及他对国家江山社稷的深厚感情。
"壮士血相视,忠臣气不平。密论贞观体,挥发岐阳征。"
诗中强调了豪杰之士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忠诚之士心怀不平,以及他们在讨论国家大计时的决断和勇猛。
"感激动四极,联翩收二京。西郊牛酒再,原庙丹青明。"
这几句表达了郑国公的英雄事迹激励天下,让两京(长安、洛阳)都得以安宁,以及他在西郊举杯畅饮,于原庙中留下的丹青色泽。
"匡汲俄宠辱,卫霍竟哀荣。四登会府地,三掌华阳兵。"
诗人赞美郑国公曾多次受到朝廷的恩宠与器重,最终在会府的地位上得到尊崇,并且三次掌握着华阳的军权。
"京兆空柳色,尚书无履声。群乌自朝夕,白马休横行。"
此处描绘了郑国公在京城和兆域中的威望如同空中柳絮一般,而他的尚书之职却是无人能及的高位,群乌自愿随侍左右,白马也暂时不再奔驰。
"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
诗中表达了郑国公与诸葛亮这般蜀中贤士的深厚情谊,以及他像文翁一样具有教化之功。他在雪山中的行动重如泰山,而离去时却轻盈自如。
"记室得何逊,韬钤延子荆。四郊失壁垒,虚馆开逢迎。"
这几句赞美郑国公的记室(一种官职)得到何逊的遗风,而他的后代子孙都继承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国家边疆虽有损毁,但在他的领导下,虚设馆所,欢迎四方贤士。
"堂上指图画,军中吹玉笙。岂无成都酒,忧国只细倾。"
诗人描绘了郑国公在堂上指挥如画,在军中吹奏玉笙之美,而他对于国家的忧虑,只是细细地倾诉。
"时观锦水钓,问俗终相并。意待犬戎灭,人藏红粟盈。"
这几句表达了郑国公时常眺望锦水之美,询问百姓之情,而他的心愿是等到犬戎(胡虏)被消灭之日,人们都能藏富于家。
"以兹报主愿,庶或裨世程。炯炯一心在,沈沈二竖婴。"
诗中表达了郑国公用自己的忠诚和才华回报君王的期望,希望能够为后世留下光辉的事迹。他的一颗忠心始终如一,而他的品格高尚,如同沉稳坚实的巨石。
"颜回竟短折,贾谊徒忠贞。飞旐出江汉,孤舟轻荆衡。"
这几句赞美郑国公的颜回和贾谊之忠诚虽被无情岁月所摧毁,但他们的忠心依旧如初。他如同飘逸的帆船,从江汉出发,轻盈地越过荆棘丛生之地。
"虚无马融辱,卫霍竟哀荣。"
诗人再次赞美郑公在朝廷中的威望和器重,以及他对于国家边疆的关怀。
整首诗通过对郑公事迹的回忆和歌颂,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人物忠诚、勇猛、教化等品格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安危和民族兴衰的深切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