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一德盛熙宁,厌故趋新用六经。
但怪画图来郑侠,何期奏议出唐坰。
掌中大地山河舞,舌底中原草木腥。
养就祸胎身始去,依然钟阜向人青。
形式:七言律诗押[青]韵翻译
君臣一心在熙宁年间昌盛,厌弃旧制追求革新,依赖六经为指导。只惊讶于郑侠的图画揭示真相,未料到唐坰的奏议也能提出革新主张。手中握有天下如舞动江山,言辞间弥漫着中原草木的气息。培养出的隐患随着自己离去,然而国家依旧如钟阜般青翠挺立。注释
君臣一德:君主和臣子同心协力。盛熙宁:熙宁年间(北宋时期)的盛世。厌故趋新:厌弃旧事物,追求新变革。六经:儒家经典著作。郑侠:北宋官员,以画图揭露社会问题。奏议:上奏朝廷的建议或议案。唐坰:可能指某位有影响力的官员。掌中大地山河舞:比喻权力掌握者掌控全局。舌底:言辞中。草木腥:形容言语犀利,直指问题。祸胎:潜在的危机或问题。身始去:指问题人物离开后。钟阜:形容山峰峻峭,象征国家。向人青:依然保持青翠,寓意国家生机勃勃。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洪咨夔所作的《荆公》,主要赞扬了北宋时期宰相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推行变法革新,以儒家经典六经为依据,试图改革国家弊病的举措。诗中提到“君臣一德盛熙宁”,反映了王安石与宋神宗赵顼在政治上的默契和对新法的支持。
“厌故趋新用六经”表达了对王安石倡导的以儒家经典为改革依据,摒弃旧制的决心。“但怪画图来郑侠,何期奏议出唐坰”暗指王安石虽遭反对者如郑侠(曾上书批评新法)的攻击,但仍能坚持自己的政见,其奏议展现出深远的见识。
“掌中大地山河舞,舌底中原草木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出王安石改革犹如在掌中操控大地山河,言辞犀利,影响深远,但也可能带来动荡,暗示改革带来的复杂社会效应。
最后两句“养就祸胎身始去,依然钟阜向人青”则意味深长,指出王安石虽然因为改革而招致争议,甚至被认为是祸胎,但他离职后,他的改革理念和政策仍然像钟阜一样长久地影响着国家,呈现出一种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整体来看,这首诗是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深度剖析,既有对其改革精神的肯定,也揭示了改革过程中的艰难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