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初丹,喜有蝉催,向遍桂洲。
正丁香大小,争衔红翠,明珠的皪,半擘浮丘。
膏滑难濡,绡轻尚汗,一一先教双掌留。
妃唇啮,笑玉浆四注,甘入心流。擎来蚤已蠲愁。
更挂绿离离堆满篝。
爱肉芝成水,无劳草汁,露华可醉,不用花篘。
留齿何曾,含消绝似,解渴须从焦核求。
醉还好,自清明过后,餐到深秋。
形式:词词牌:沁园春鉴赏
这首《沁园春·荔枝》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描绘了夏至时节,荔枝成熟时的景象与诗人对其的赞美之情。
首先,“夏至初丹,喜有蝉催,向遍桂洲”,开篇即以夏至之日,蝉鸣催促荔枝成熟,映照在桂洲的美景,营造出一种热烈而充满生机的氛围。接着,“正丁香大小,争衔红翠,明珠的皪,半擘浮丘”,诗人细腻地描绘了荔枝的形态,将其比作丁香般大小,色彩鲜艳如红翠,光泽如同明珠,半开的荔枝仿佛浮丘般可爱,生动形象。
“膏滑难濡,绡轻尚汗,一一先教双掌留”则进一步描述了荔枝的口感与质地,膏滑难以沾染,轻薄的外皮上还带着微微的汗水,让人不忍释手。接下来,“妃唇啮,笑玉浆四注,甘入心流”,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荔枝比作妃子的嘴唇,轻轻一咬,便有甘甜的汁液四溢,直入人心,表达了对荔枝甜美滋味的极致赞美。
“擎来蚤已蠲愁,更挂绿离离堆满篝”,诗人将荔枝捧在手中,早就能感受到其带来的愉悦,而绿叶堆满篝火,更添了一分生机与活力。接着,“爱肉芝成水,无劳草汁,露华可醉,不用花篘”,诗人赞美荔枝不仅果肉甜美,连其汁液都能化为甘露,无需草药或花酒,就能使人沉醉其中。
最后,“留齿何曾,含消绝似,解渴须从焦核求”,诗人强调荔枝的美味不仅仅在于果肉,连其核也能留下令人回味无穷的余香。而“醉还好,自清明过后,餐到深秋”,则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即使在清明之后,直至深秋,仍能品尝到其美味。
整首词通过对荔枝的细腻描绘和深情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