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形式:词词牌:玉楼春翻译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注释
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舴艋: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吴儿:吴地的青少年。竞:指赛龙舟。笋柱:竹竿做的柱子。并:并排。拾翠: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来不定:指往来不绝。行云:指如云的游女。放:停止。中庭:庭院中。杨花:柳絮。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闲适自得的情怀。开篇“龙头舴艋吴儿竞”一句,生动地勾勒出了江南水乡的画面,舴艋是古代一种小船,龙头可能是船头的装饰,而“吴儿竞”则展现了当地孩童嬉戏的情景。紧接着,“笋柱秋千游女并”一句,继续描绘了户外活动的欢乐场面,秋千在古代是一种娱乐设施,这里则是女子们嬉戏的工具。
诗人随后笔锋一转,“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表达了一种放松心情,随遇而安的情态。这里的“芳洲”指的是美丽的地方,而“拾翠”则是形容女性在自然中嬉戏、游玩的情景;“秀野”则描绘了春天的田野之美,“踏青”意味着在绿色的草地上行走,整体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下片诗句“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这里的“行云去后”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而“遥山暝”则是对远处山色渐渐变暗的描写,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已放笙歌池院静”则表明诗人已经开始了一种更加安逸的生活状态,笙是一种乐器,而这里的“已放”意味着已经开始演奏,整个画面是那么地平和与宁静。
最后,“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则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月光洒满院落,给人一种洁净明亮的感觉。这里的“无数杨花过无影”则是对春天杨树飘落的花瓣的细腻描写,这些花瓣在空中飞舞,却不留痕迹。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景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以及对自然美景无限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