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潮秋最巨,未抵盐官十之五。
我来盐官塘上立,月初生霸日蹉午。
江水忽凝不敢东,海口哆张反西吐。
潮不推行直上飞,水不平流自僵竖。
海若凭陵日再怒,地中回振千雷鼓。
马衔高坐蛟鼍舞,拔箭倒发钱王弩。
须臾直撼塘根去,摇动千人万人股。
如卷黑云旋风雨,如骋阵马斗貔虎。
如阴阳炭海底煮,如决瓠子不能御。
三千水击徙沧溟,十二城堕倒天柱。
气欲平吞于越天,势将一洗余杭土。
吁嗟乎,地缺难得娲皇补,大功未毕悲神禹。
此是东南不足处,岂为区区文与伍。
沧海桑田隔一堤,鱼龙黧首相邻处。
我皇功德及环瀛,亲筑长防俾安堵。
全用金钱叠作塘,不使苍生沐咸卤。
迩来龛赭涨横沙,却指尖山作门户。
雁齿长桩十万行,鱼鳞巨石三层础。
王充论前有古迹,枚乘发后无奇语。
吁嗟乎,此塘此潮共千古,词人心乐帝心苦。
形式:古风鉴赏
这首清代阮元的《八月望后至海宁州登海塘观潮》描绘了钱塘江潮在秋季最为壮观的景象。诗人站在盐官塘上,正值月升之时,江潮汹涌,仿佛霸主崛起,潮水凝滞不前,反而向西倒灌,犹如飞腾直上。潮力之大,如同海神逞威,天地震动,引发千雷般的轰鸣。诗人运用比喻,形容潮水如黑云翻滚、风雨交加,又如猛兽争斗,还像海底煮沸,以及决口的黄河无法抵挡。潮水的力量甚至能撼动大地,使观者为之震撼。
诗人感叹,这样的自然奇观即使地裂也无法弥补,神禹治水的伟业仍未完成。他指出,钱塘江潮是东南地区的天然缺陷,而非文人墨客所能描绘完全。然而,皇帝的功德惠及四海,亲自修建海塘以保百姓安宁。塘堤用金钱堆积而成,避免百姓受咸卤之苦。如今,潮汐带来的淤泥已成沙洲,而坚固的堤坝则如壁垒森严。诗人提及王充和枚乘的论述,认为此塘此潮的历史悠久,其壮丽景象超越了前人的描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慨,展现了钱塘江潮的磅礴气势和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同时也表达了对皇家仁政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