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形式:四言诗翻译
芄兰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锥。虽然你已佩角锥,但不解我情旖旎。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芄兰枝上叶弯弯,小小童子佩戴韘。虽然你已佩戴韘,但不跟得来亲近。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注释
芄兰:兰草名,一名萝藦,亦名女青,蔓生,断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荚实倒垂如锥形。支:借作“枝”。觿: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能:乃,于是。一说“宁”“岂”。知:智,一说“接”。容、遂:舒缓悠闲之貌。一说容为佩刀,遂为佩玉。悸:本为心动,这里形容带下垂、摆动貌。韘: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即扳指。甲:借作“狎”,戏,亲昵。一说长也。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孩子佩戴着用芦苇制成的饰物,既有佩觿(一种古代的佩饰)又有佩韘(可能是另一种装饰品),诗中反复强调的是尽管孩子用这些简单的东西装扮自己,但在旁观者的眼里,这种天真的行为却显得格外亲切和自然。"容兮遂兮,垂带悸兮"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佩戴后的样子,其中"容兮"一词形容孩子的神态自如而不失庄重,"垂带悸兮"则描绘出孩子行走时带子随之摇曳的生动画面。
这首诗通过对童真无邪的描摹,表达了对纯朴自然生活的赞美,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人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