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
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
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朝发渭水桥,暮入长安陌。
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
形式:古风翻译
有位来自江南的客人,来的时候月亮正呈半圆形。在漫长的旅途中,他已经三次看见了月亮由缺变圆。早晨伴着残月前行,晚上与新月共枕眠。谁能说月亮没有情感,它千里迢迢追随行人。早上出发过渭水桥,傍晚时分来到长安的街头。不知道今晚的月亮,又会成为谁家的客人呢?注释
客:指旅行的人。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月上弦:指农历初七、初八的月亮,形状像弓,称为上弦月。悠悠:形容旅途漫长。清光:指明亮的月光。圆:这里指月亮圆满的状态。晓:早晨。残月:接近农历月底的弯月。夕:傍晚。新月:农历月初的细月。谁谓:谁说。无情:没有感情。逐:追赶。朝:早上。渭水桥: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暮:傍晚。长安:古都城名,今陕西西安。陌:田间小路,这里泛指道路。客:此处指旅行的客人,也暗指月亮。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明月下行走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表现出旅行中的孤独与长久,同时也透露出月亮给予旅人的一种安慰。月亮在这里被赋予了一种情感,它如同朋友一般,在旅途中伴随着诗人。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则描绘了时间的流转和旅行的持续,月亮成了衡量时间和空间的一种标尺。诗人的情感也在这不断的变换中得到体现。他对月亮的依恋,不仅是因为它本身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它让他感到不再孤单。
“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一句,把握住了整首诗的情感核心。这里的“月无情”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达,实际上是对月亮赋予的情感体现。这也反映出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渴望被理解的心情。
最后两句“朝发渭水桥,暮入长安陌。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则是诗人的自我提问,表达了他对自己身份的迷茫,以及对于归属感的追寻。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和思考,进一步探索了“客”的意义。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写,传递了一种深远的情感和一种超越时空的沟通。它不仅仅是对旅途生活的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对人生漂泊状态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