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横斜。先得月、玉树宛若笼纱。
散迹苔裀,墨晕净洗铅华。
误入罗浮身外梦,似花又却似非花。探寒葩。
倩人醉里,扶过溪沙。
竹篱几番倦倚,看乍无乍有,如寄生涯。
更好一枝,时到素壁檐牙。
香深与春暗却,且休把江头千树夸。
东家女,试淡妆颠倒,难胜西家。
形式:词词牌:新雁过妆楼翻译
靠近水面的柳树斜逸而立,最先映照到月光,犹如披上了一层轻纱。枝叶散落在青苔上,墨绿的颜色洗净了繁华的痕迹。误入了罗浮仙境般的梦境,似花又难以定性,探寻着寒冷中的花朵。请人在醉意中,扶我走过溪边的沙滩。多次倚靠在竹篱笆上,看着花儿忽隐忽现,仿佛生活漂泊不定。更妙的是,有一枝花儿恰好开在白墙屋檐下。香气深深沉醉于春色之中,暂且不要夸赞江边千树的繁花。东邻的女子,虽淡妆打扮,却也风情万种,难以超越西家的美丽。注释
近水:靠近水面。玉树:形容柳树如玉般美丽。笼纱:像被轻纱笼罩。散迹:分散的踪迹。苔裀:覆盖着青苔的地面上。铅华:比喻世间的繁华或装饰。罗浮:传说中的仙山。寒葩:寒冷中的花朵。倩人:请人,请求他人。素壁:白色的墙壁。东家女:东邻的女子。淡妆:简单的化妆。颠倒:形容女子美丽动人。鉴赏
诗人以精妙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近水横斜"一句,设定了全诗的意境:在接近水边的地方,一道斜阳铺展开来,为读者勾勒出一片宁静而又不失生机的景象。
紧接着,“先得月、玉树宛若笼纱”中,"先得月"可能指的是诗人首先捕捉到的是那轮明月,而后文的“玉树”则是对山林美妙的比喻,宛若笼纱,则形容了树木被轻纱般的月光所笼罩,既突显了月光与树木的美好,又暗示了一种超脱凡尘的意境。
“散迹苔裀”中的“散迹”可能是指诗人在大自然中漫步,无意中留下的足迹,而“苔裀”则形容了苔藓覆盖的地面,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墨晕净洗铅华"一句,则是在用墨彩画面的清新来比喻诗人的心境和艺术追求。
接下来的“误入罗浮身外梦”中,“误入罗浮”可能是指诗人不经意间进入了仙境般的罗浮山,而“身外梦”则是在说这一切都像是发生在梦外的幻觉。"似花又却似非花"则是一种对美好事物既难以忘怀又难以把握的矛盾情感。
"探寒葩"一句,是诗人在探寻那最冷清、最隐秘的植物,或许是指梅花。"倩人醉里,扶过溪沙"则是在形容那醉酒的人如何扶着树木或竹篱通过沙滩,这里可能隐喻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依赖与沉醉。
“竹篱几番倦倚”中,“竹篱”是指用竹子编织成的小围栏,而“几番倦倚”则是在形容诗人在这竹篱旁多次地倚靠、休息。"看乍无乍有,如寄生涯"一句,则是在描绘那竹篱间的景物时而现时而隐,恰似是自然赋予的一种生命力。
"更好一枝"可能是在说诗人对美好的追求永无止境,而“时到素壁檐牙”则是在形容某个特定时刻,美好的景物出现在那素净的墙壁和屋檐下。"香深与春暗却,且休把江头千树夸"一句,则是在提醒读者不要急于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赏,因为那些美好都藏匿在春天的深处,还未完全展现。
最后,“东家女,试淡妆颠倒,难胜西家”则是在形容东家女子轻抹淡妆,显得有些不经意间的颠倒感,而这种自然美却是难以被西家所比拟的。这一句也许在暗示诗人对东方文化或风俗的赞赏。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无限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