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相非非相,无明无无明。
相逐妄中出,明从暗里生。
明通暗即尽,妄绝相还清。
能知寂灭乐,自然无色声。
形式:古风押[庚]韵鉴赏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诗并序(其五十五)》。诗中探讨了佛教中的“相”与“明”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理解宇宙真理和达到内心平静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非相非非相,无明无无明。”这两句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超越,指出真正的智慧并非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事物的存在,而是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这里的“相”指的是现象世界的事物,而“明”则代表了智慧或觉悟。通过否定和再否定,诗人引导读者深入探索更深层次的真理。
接着,“相逐妄中出,明从暗里生。”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相与明之间的关系。相,即现象世界,是由妄想和误解产生的;而明,则是从内心的黑暗中生发出来的智慧之光。这里强调了通过克服内心的迷惑和无知,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明通暗即尽,妄绝相还清。”这两句揭示了光明与黑暗、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相互转化。当光明穿透黑暗时,黑暗即被消解;同样,当妄念消失时,虚假的相就会变得清晰。这表明了内在的觉醒和智慧是打破外在迷惑的关键。
最后,“能知寂灭乐,自然无色声。”这两句总结了诗的主题,指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对宇宙本质的深刻理解——即寂灭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一切外在的色彩和声音都失去了意义,因为它们都是相对的、暂时的。真正的自由和平静,是在认识到万物的本质之后,超越了对感官刺激的依赖。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简练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关于智慧、觉悟与解脱的深刻主题,鼓励读者超越表面现象,探寻内在的真理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