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形式:古风翻译
衰颓零落秋已晚,寒露凄风相缭绕。蔓生的野草渐渐枯萎,园中林木也已凋零。清凉的秋风澄净了空气中本已不多的尘埃,天宇茫茫愈显高远。悲切的蝉鸣已然尽绝,成行的大雁鸣叫声响彻云霄。万物更替常变化,人生在世亦复如此,岂能不劳累呢?万物变迁,自古皆有灭亡,想念起来心中有如焦焚。有什么可以使我称心呢?没有啊!所以,姑且饮酒自我陶醉吧!千年的变化不是我所能了解的,还是来歌咏今朝吧。注释
靡靡:零落的样子。已夕:己晚。蔓草:蔓生的草。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木本曰藤,草木曰蔓。余滓:残余的渣滓,指尘埃。丛雁:犹群雁。丛:聚集。万化:万物,指宇宙自然。没:指死亡。称:适合。永:延长。鉴赏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己酉岁九月九日》,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凄凉景象,以及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深刻思考。
首句“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描绘了秋天夜晚的凄冷氛围,秋色渐深,风露交织,营造出一种孤寂与悲凉的意境。接着,“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界的衰败景象,草木不再生机勃勃,只余下一片荒凉。随后,“清气澄馀滓,杳然天界高”则转向对天空的描写,清新的空气洗净了尘埃,仿佛与高远的天界相连,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然而,这种超脱感很快被“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的景象打破,哀鸣的蝉声和高飞的大雁,都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接下来,“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诗人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万物在不断变化中寻求延续,而人类的生命同样充满了劳苦。紧接着,“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表达了对生命终将消逝的忧虑,让人心生焦虑。最后,“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诗人选择以饮酒来排解心中的愁绪,试图在浊酒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而“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则表明诗人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感到无奈,只能珍惜眼前的时光。
整首诗通过描绘深秋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思考,展现了对生命、时间与存在的深刻感悟,体现了陶渊明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