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木已萧索,夜雨复秋风。
坠叶鸣丛竹,斜根拥断蓬。
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
此地何人到,云门去亦通。
形式:五言律诗押[东]韵翻译
高大的树木已经显得萧瑟,夜晚的雨声伴随着秋风。落叶在竹林中沙沙作响,断蓬被斜根环绕。一半的景色被山色浸染,声音长久回荡在水声之中。这个地方有谁能到达呢,通往云门的道路似乎也相通。注释
高木:高大的树木。萧索:凋零,萧条。夜雨:夜晚的雨。复:又,再。秋风:秋天的风。坠叶:落下的叶子。鸣丛竹:在竹丛中发出声响。斜根:歪斜的树根。拥:环绕。断蓬:断裂的蓬草。半侵:半数浸染。山色:山景的颜色。长在:常在于。水声中:水流动的声音中。此地:这个地方。何人:什么人。到:到达。云门:这里可能指代遥远或难以到达的地方。去亦通:前往那里也是通达的。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秋夜的景象。开篇“高木已萧索,夜雨复秋风”两句,通过对树木和天气的描述,营造出一片萧瑟、肃穆的氛围。"坠叶鸣丛竹,斜根拥断蓬"进一步渲染了山中荒凉之感,其中“坠叶”指落叶,“鸣丛竹”则传达出风吹竹叶发出声响的情景;“斜根拥断蓬”形象地表现了树木的根部和野草交缠,生长在崎岖不平的地面上。
接着,“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两句,诗人将视线转向山中的静谧与流水的悠扬之声。“半侵山色里”意味着时间似乎融入了山的颜色之中,而“长在水声中”则是时间仿佛停留在那不绝于耳的水流声音中,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意境。
最后,“此地何人到,云门去亦通”,诗人似乎在询问来到这深山之中的访客,但立刻转向“云门去亦通”,表达了一种对自由和解脱的向往。这里的“云门”可以理解为一处隐逸的所在,也象征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情感和超然的审美追求,是一幅动人心魄的山水意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