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古诗词网主要是分享唐诗、宋词、词牌名、文言文、古籍、诗词名句等。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采珠歌原文及翻译

作者: 时间:2025-03-30阅读数:0

宋-张伯端

贫儿衣中珠,本自圆明好。

不会自寻求,却数他人宝。

数他宝,终无益,只是教君空费力。

争如认取自家珍,价值黄金千万亿。

此宝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

从来不解少分毫,刚被浮云为障碍。

自从认得此摩尼,泡体空花谁更爱。

佛珠还与我珠同,我性即归佛性海。

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

任你尘嚣满眼前,定慧圆明常自在。

不是空,不是色,内外皎然无壅塞。

六通神慧妙无穷,自利利他宁解极。

见即了,万事毕,绝学无为度终日。

怕兮如未兆婴儿,动止随缘无固必。

不断妄,不修真,真妄之心总属尘。

从来万法皆无相,无相之中有法身。

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

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

垢不染,光自明,无法不从心里生。

心若不生法自灭,即知罪福本无形。

无佛修,无法说,丈夫智见自然别。

出言便作狮子鸣,不似野牛论生灭。

形式:古风

翻译

贫儿衣中的明珠,原本明亮美好。他们不懂去寻找,只羡慕别人的宝物。羡慕他人之宝,终究无益,只会让你徒劳无功。不如认清自己的珍宝,价值胜过千万黄金。这颗宝珠光芒璀璨,照亮三千大千世界。它从未减少丝毫光辉,却被浮云遮挡。自从认识这颗摩尼珠,其他一切空花都不再重要。佛珠与我心中的宝珠相同,我的本性回归佛性大海。珠非珠,海非海,心怀坦荡包容法界。无论世事如何纷扰,定慧圆明始终自在。超越空与色的束缚,内外清澈无阻塞。六通神慧无穷无尽,自利利他达到极境。一见即通,万事皆了,无需刻意修行度日。如同未开化的婴儿,行动随缘,无固定形态。不执着妄念,不追求虚幻,真妄之心皆为尘埃。万法皆无相,无相中自有法身。法身就是天真的佛,既非人也非物。浩渺充满天地,神秘而模糊。污垢无法染污,光明自然显现,佛法源自内心。心不动法则灭,罪福皆无固定形式。无需修佛,无需说法,大丈夫的智慧独具一格。言语如狮子般威严,不似野牛般讨论生死。

注释

贫儿:贫穷的孩子。圆明:明亮美好。寻求:寻找。宝:珍贵的东西。益:有益。空费力:徒劳无功。自家珍:自己的珍宝。黄金千万亿:极高的价值。三千大千界:佛教术语,指宇宙的广大范围。浮云:比喻困难或障碍。障碍:阻挡。泡体空花:比喻虚幻的事物。我性:我的本质。佛性海:佛性的海洋。坦然心量:宽广的心胸。法界:佛法的世界。尘嚣:世俗的喧嚣。定慧:禅定和智慧。内外皎然:内外清晰。壅塞:堵塞。六通:佛教六种神通。自利利他:自我利益和利益他人。绝学无为:超越学问和行动。度终日:度过每一天。未兆婴儿:未开悟的人。随缘:顺应变化。妄:妄想。真:真实。法身:佛法的体现。天真佛:原始的、纯真的佛性。浩然:广大。希夷:深远难测。恍惚:模糊不清。垢不染:不受污染。光自明:光明自然显现。智见:智慧见解。狮子鸣:威严的声音。野牛论生灭:浅薄的生死观念。

鉴赏

这首诗名为《采珠歌》,出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张伯端之手。诗中借珠喻佛,通过对珠的描写和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法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对人生、宇宙以及心灵世界的深刻洞察。

首先,“贫儿衣中珠,本自圆明好。”这一句直接点出了珠的特性——它原本就是圆满且光泽的。接着,“不会自寻求,卻數他人寶。”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佛法中的智慧,即在追求外在的财富和宝物之前,应当先认识到自身内在的珍贵。

“数他宝,终无益,只是教君空费力。”这几句强调了对外物的追求是徒劳无功的,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盲目地追逐世间的虚幻之物。相比之下,“争如认取自家珍,价值黄金千万亿。”则鼓励读者去发现和珍惜内心深处的宝贵之物。

“此宝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这里的“宝珠”已经不是普通的珠子,而是象征着佛法的智慧光芒,它能够普照一切。紧接着,“从来不解少分毫,刚被浮云为障碍。”则表达了即便是如此珍贵的智慧,也可能因为世间的迷雾而无法发挥其光芒。

“自从认得此摩尼,泡体空花谁更爱。”这里,“摩尼”是佛教中的宝石,象征着清净之心。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内在智慧的珍视和热爱,而不再沉迷于外界的幻相。

“佛珠还与我珠同,我性即归佛性海。”这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个人本性的回归到宇宙之中,即佛性之海。这里,“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表达了一种超越世间对立的境界,心量广大,可以包容一切。

“任你尘嚣满眼前,定慧圆明常自在。”即便是在纷扰复杂的世界中,内心的定力和智慧也能够保持清晰和自如。这一思想体现了佛教对于内在觉悟的重视。

“不是空,不是色,内外皎然无壅塞。”这一句则表达了一种超越对立的认识,即万物既非完全为空,也非完全为色,而是内外清明,无所阻碍。

“六通神慧妙无穷,自利利他宁解极。”这里,“六通”指的是佛教中的六个通智,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漏尽。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这种深邃智慧的赞叹,以及它能够带来个人与他人的究竟解脱。

“见即了,万事毕,绝学无为度终日。”这一句则是对上述智慧的一种体验,即一旦觉悟,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无需再追求外在的知识和修行。

“怕兮如未兆婴儿,动止随缘无固必。”这里,诗人以婴儿的形象比喻出一种顺其自然、不执着于任何固定法则的生活态度。

“不断妄,不修真,真妄之心总属尘。”这一句则表达了一种对于世间虚妄和真实追求的看法,即不去执着于外在的妄相,也不刻意追求内在的真理,因为两者皆源自尘界的心念。

“从来万法皆无相,无相之中有法身。”这里,“万法”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现象,而“无相”则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味着一切现象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然而,在这种空性的背景下,却又存在一种“法身”,即真理之体。

“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法身”的特性,它既不是普通的人,也不是世间的物,而是一种超越世俗范畴的真理体现。

“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这里,诗人形容了一种宇宙之间的广大和满足,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这种境界的赞美和向往。

“垢不染,光自明,无法不从心里生。”这一句则强调了心灵纯净的重要性,因为一切智慧和真理都源自内心,而非外在之物。

最后,“心若不生法自灭,即知罪福本无形。”这一句直接点出了心念的力量,一旦心中没有执着,所谓的“法”也随之消失,同时,也能够洞察到世间的善恶报应其实质是虚幻的。

整首诗通过对珠的比喻和佛教智慧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宇宙以及心灵世界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标签: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