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
其毒甚蜂虿,其多弥道周。
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忧。
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
霜露一沾凝,蕙叶亦难留。
荷锄先童稚,日入仍讨求。
转致水中央,岂无双钓舟。
顽根易滋蔓,敢使依旧丘。
自兹藩篱旷,更觉松竹幽。
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
形式:古风押[尤]韵翻译
草木之害于人,曾有何物阻其生长。它们的毒性比蜂蝎还烈,数量遍布道路两侧。清晨漫步树林前,江面晨雾未散,心中忧虑重重。芒刺刺眼,怎能期待丰收的秋季。一旦霜露落下凝结,连蕙草的叶子也难以留存。孩子们手持锄头早出,直到日落还在搜寻。转而将草移到水中央,难道没有双桨小舟可载?顽固的根系容易蔓延,怎能让它们占据原地。从此篱笆空旷,更觉松竹间的清幽。除草不能懈怠,对恶草的憎恨如同仇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事劳动的图景,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状态的深刻感悟。开篇“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直接点出了草的危害与其生长的迅速,从而引发了作者对田间劳作的思考。
接着,“其毒甚蜂虿,其多弥道周”用强烈的比喻来形容草的危险和遍布,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蕴含着诗人对于生活中种种障碍的感慨。紧接着“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忧”则是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下,表现了诗人的心境,他在清晨踏过草地,面对江水,心中充满了忧愁。
“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写出了作者对于草的直接感受和心理抵抗,以及他无法等到秋天草枯时节来解决问题。随后,“霜露一沾凝,蕙叶亦难留”则是对自然界中事物易逝的感慨,即使是植物在寒冷的雨水下也会凋零。
“荷锄先童稚,日入仍讨求”表现了诗人对于劳动的无奈和艰辛,以及他对于田间生活的坚守。紧接着,“转致水中央,岂无双钓舟”则是在询问,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否有更好的工具或方法来解决问题。
“顽根易滋蔓,敢使依旧丘”表达了作者面对草的顽强生命力时的无奈和不甘心,以及他对于田地保持原状的考虑。而“自兹藩篱旷,更觉松竹幽”则是在描绘一种超脱之感,似乎在寻找一种逃离现实世界的方式。
最后,“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表达了诗人对于除草工作的决心,以及他对这些杂草的深恶痛绝。这不仅是对自然界中某一部分事物的处理,也反映出诗人内心世界中对于种种障碍与困境的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田间除草工作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劳动和生活挑战时的复杂情感,以及他对于生命力顽强的赞美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