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样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形式:词词牌:贺新郎翻译
深深的庭院中石榴花刚刚吐艳,我撩起画帘,穿着葛衣摇着绢扇,让风儿把暑气驱除。少男少女各自夸耀着自己的新装,头上插戴着式样新颖的钗符和艾虎。早已有人在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我年纪老大,懒于前去凑趣,任凭裹着头巾的儿郎摇旗击鼓。船桨打起水珠如急雨迸溅,江面上一片浪花飞舞。屈原的形象是如此高大,暗想他平生佩带兰草以示芳洁,又怀揣香酒礼神肃穆。谁相信千载之后,他会在波涛之下垂涎角黍?又说什么怕蛟龙嘴馋发怒。倘若他清醒地活到今天,还不如当年醉死,免受这般痛苦。姑且以此作为笑谈,来凭吊他英灵千古。注释
束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结束:妆束、打扮。钗符艾虎:钗符:又称钗头符,端午节时的一种头饰。艾虎:旧俗端午节用艾作虎,或剪彩为虎,粘艾叶,戴以辟邪。逢场作戏:原指艺人遇到合适的地方就表演,后指嬉游的活动。慵:懒得,表明“我”不想参加。陌头:裹着头巾。陌:头巾。样旗鼓:摇旗击鼓,为龙舟助威。灵均标致:屈原风度。屈原字灵均。纫兰佩:联缀秋兰而佩于身,意谓品德高雅。椒:香物,用以降神;醑:美酒,用以祭神。角黍:粽子。把似:假如。差无苦:几乎没有什么痛苦。差,差不多。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端午节的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世间活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深院榴花吐”一句,以榴花盛开作为背景,设置了一种幽静而生机勃勃的氛围。随后,“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则描绘了室内外的景象,画帘轻启,女子以纨扇驱散午后的暖热,营造出一幅生动的生活图画。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一句中,“儿女纷纷”指的是孩子们在端午节这一天的活跃状态,而“夸结束”则是说他们在玩耍着有关端午的传统游戏。"新样钗符艾虎"中的“新样”指的是时新的款式或设计,“钗符”和“艾虎”都是端午节的习俗物品,分别用以避邪和驱虫。
接下来的“早已有、游人观渡”则转向了对外部景象的描绘,表明诗人已经注意到了有人在观赏渡口的情景。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一句中,“老大逢场”可能是指年龄较大的诗人或是类似角色,在这样的节日里也参与了游戏,但却显得有些懒散(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则描绘了一幅年轻人争相夺旗和敲击鼓点的热闹场景。
在“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致高如许”中,诗人描述了溪流急速而过,浪花随之起舞,而“灵均标致高如许”则是对传统文化中神秘事物的赞美,其中“灵均”可能指的是古代的巫术或道教中的修炼。
“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在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里,对于曾经佩戴过的兰佩和食用过的椒糈(一种端午节特有的食品)有着深厚的情感。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则是一种对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价值的怀念和质疑,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于那些已经消逝在历史尘埃中的习俗和文化,是否还被人们所铭记。
最后,“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一句中,“蛟馾龙怒”可能指的是古代神话中关于龙的故事,而“把似而今醒到了”则表明诗人对于过去的种种迷惑和误解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则是一种对比,过去在无知中度过的日子,虽然愚昧,但却也无所谓的快乐。
全诗结束于“聊一笑,吊千古”,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一种豁然与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