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写君容,常恐画师拙。
我依月灯出,相肖两奇绝。
妍媸本在君,我岂相媚悦。
君如火上烟,火尽君乃别。
我如镜中像,镜坏我不灭。
虽云附阴晴,了不受寒热。
无心但因物,万变岂有竭。
醉醒皆梦耳,未用议优劣。
形式:古风押[屑]韵翻译
用丹青描绘你的容貌,画家却担心技艺不够精湛。我跟随月光出行,与你的画像相似得无比奇特。美丑本源于你,我并非迎合讨好。你如同火焰上的烟雾,只有火灭时才会消失。我像镜中的倒影,镜子破碎我依然存在。尽管随外界环境变化,但我不会受冷暖影响。我只是被动地反映万物,变化无穷,永不枯竭。无论是醉是醒,都只是梦境,无需讨论优劣。注释
丹青:绘画。拙:不熟练。月灯:月光。肖:相似。妍媸:美丑。媚悦:迎合。火上烟:比喻短暂易逝。别:消失。镜中像:倒影。镜坏:镜子破碎。附阴晴:随环境变化。寒热:冷暖。无心:被动。因物:受外界影响。万变:无穷变化。竭:枯竭。醉醒:清醒和醉酒。优劣:好坏。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体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独到见解。诗中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我形象的描绘,另一部分则是与陶淵明形象的对答。
“丹青写君容,常恐画师拙。”这里的“丹青”指的是绘画中的朱砂和蓝色颜料,用来描绘对方的容貌。诗人担心自己作为画师技艺不佳,无法完全捕捉到对方的美丽。
“我依月灯出,相肖两奇绝。”诗人自比为“月灯”,意味着自己的形象与陶淵明一样,是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两个奇迹。这里强调了两人形象的独一无二和完美无瑕。
“妍媸本在君,我岂相媚悦。”这是诗人对自己外貌的一种自谦,认为自己的外表并不需要修饰,因为美丽原本就存在于对方(陶淵明)身上。
接下来的几句:“君如火上烟,火尽君乃别。我如镜中像,镜坏我不灭。”这里通过对比来表达两者的关系。诗人将陶淵明比作“火上烟”,意味着他的形象是短暂而易逝的,一旦火熄灭,他也就消失了。而诗人自己则如同“镜中像”,即使镜子破碎,自己的形象依然存在,不会被毁灭。
最后几句:“虽云附阴晴,了不受寒热。无心但因物,万变岂有竭。”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无论是阴雨还是晴朗,对于诗人来说都是一种自然界的变化,不会受到任何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无心”则表明了诗人的境界已经超越了常人,达到了一种与万物为一的境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示了苏轼在艺术上的自信和他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对陶淵明形象的崇拜和自己的形象之美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