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
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
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沈弓。
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
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形式:排律押[东]韵翻译
楚王昔日云梦泽狩猎之地,汉帝往时长杨宫比武之处。何不趁农闲之时,阅兵演练出行至轘辕、嵩山之畔。三面包围部署精锐士卒,七队排列展示勇武英才。寒野上霜气蒙蒙一片白,平原中猎火烧得通红。战士手持雕饰的戈与夏朝式的箭,骑手背着羽毛装饰的绿沉弓。野兽惊惧躲进幽深的山谷,飞鸟受惊散入青翠的天空。长长的烟尘遮蔽了落日的余晖,茂密的灌木丛中传来凛冽的风声。这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解除百姓疾苦,而非仅仅为了享受山林间的乐趣。注释
楚王:指古代楚国的君主,这里泛指帝王。云梦泽:古代长江流域的大湖群,这里代指狩猎场。汉帝:指汉朝的皇帝,同样泛指帝王。长杨宫:汉代宫殿名,位于今陕西省,曾为皇家狩猎场所。因:趁着。农暇:农闲时间。阅武:检阅军队,演练武艺。轘嵩:轘辕和嵩山,均为地名,代指演练地点。三驱:古代狩猎时的一种阵法,三面合围,留一面让动物逃逸,体现仁德。陈:陈列,部署。锐卒:精锐的士兵。七萃:指多种多样的精英部队。材雄:勇猛的战士。寒野:寒冷的原野。霜氛:霜气,指寒冷的雾气。平原:广阔的平地。烧火红:猎火映照得一片火红。雕戈:雕刻有花纹的戈,一种古代兵器。夏服箭:夏朝式样的箭矢,此处泛指装备精良。羽骑:装备华丽的骑兵。绿沈弓:绿色的硬木制成的弓,形容弓的精美。怖兽:受惊的野兽。幽壑:幽深的山谷。惊禽:受惊的飞鸟。翠空:青翠的天空。长烟:长长的烟尘。晦:遮蔽。落景:落日的余晖。灌木:矮小而丛生的树木。振:传来。严风:凛冽的风。所为:所做的这些事情。除民瘼:解除民众的疾苦。非是:并不是。悦林丛:取乐于山林之间。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宏伟的狩猎活动,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狩猎情景的生动描写,展现了作者李世民的雄才与壮志。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开篇即以历史上的楚王和汉帝为例,暗示狩猎不仅是军事训练,也是一种展现君主威严的场合。"农暇"指的是农忙之余,表现了统治者在农业社会中对民生关怀与武力展示之间的平衡。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描述狩猎时军队的排列和士兵的英勇,这里"三驱"可能指的是分三批次进行狩猎活动,而"七萃"则强调了士兵的壮观与阵容的严整。
"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沈弓。"这几句生动描绘了狩猎时的自然环境和军队装备,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白色的霜氛与红色的火光,以及装饰华美的箭矢和沉重的弓箭,展现了场面的壮丽。
"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这部分诗句则描写了狩猎对自然界动物的影响,以及狩猎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变化,表达了一种动态和生机。
最后两句"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表明了狩猎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君主的个人享受,更重要的是为了军事训练,以增强国力,保护民众,消除社会上的疾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狩猎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军事、统治智慧和自然美景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