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白猿千年物,出没无时不知穴。
裹身只借千岩云,疗饥惟餐太古雪。
老僧诵号至夜分,下阶看天猿在门。
呼之不来近不避,玄玄默默西来意。
晓来乃在莲峰头,忽复吟声隔遥翠。
游人千百少一逢,应知祇在兹山中。
山空日暮无可托,我欲拾橡来相从。
形式:古风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幽静的山林景象,通过白猿这一形象,展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微妙的和谐与冲突。
首句“黄山白猿千年物”,以黄山为背景,点明了白猿的栖息地,赋予其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接着,“出没无时不知穴”描绘了白猿行动的自由与隐秘,它们在山林间穿梭,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难以捉摸。
“裹身只借千岩云,疗饥惟餐太古雪。”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白猿的生活习性,它们依靠山间的云雾和古老的积雪生存,生活简单而自足,体现了自然界的原始状态和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老僧诵号至夜分,下阶看天猿在门。”这里引入了僧人的视角,通过老僧对白猿的观察,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某种联系与尊重。夜晚,僧人在山中诵经,白猿却出现在门前,这种偶然的相遇,似乎预示着某种超乎寻常的默契或启示。
“呼之不来近不避,玄玄默默西来意。”白猿面对僧人的呼唤,既不回应也不靠近,保持了一种神秘的距离感。这不仅是对白猿行为的描述,也暗示了某种深邃的哲学思考,即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互动,而是包含着更为复杂和深远的意义。
“晓来乃在莲峰头,忽复吟声隔遥翠。”早晨,白猿出现在莲峰之巅,其吟声在翠绿的山林中回荡,这一场景充满了诗意和宁静,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活力。
“游人千百少一逢,应知祇在兹山中。”诗人指出,尽管山中游人众多,但能遇到白猿的机会却极为罕见,这不仅强调了白猿的稀有与神秘,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
最后,“山空日暮无可托,我欲拾橡来相从。”在山空日暮之时,诗人表达了想要与白猿相伴的愿望,这种愿望不仅仅是对动物的亲近,更是一种对自然生活、对简单纯粹生活方式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山林图景,通过对白猿这一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