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形式:古风翻译
凉州四周皆是白茫茫的沙尘,汉朝旧路无人再开辟。边境州县皆被胡人军队占据,将军另建城堡以防秋袭。万里的家园早已沉沦,年年从西京派出使节前往。常有胡人到中原掠夺妇女,她们所生的儿子学习汉语。从前胡人不懂耕地犁田,而今相互学习种植庄稼。牧羊时也穿着锦绣衣服,为保护毛皮衣物免遭战斗损坏。学会养蚕抽丝织成布匹,却用来绕帐如同军中旌旗。城头山鸡声声如号角,洛阳家家竞相学习胡人的音乐。注释
凉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武威一带。沙皓皓:形容沙漠广袤,沙色洁白明亮。汉家:指汉人或汉朝后裔建立的政权。旧道:过去的道路,这里特指古丝绸之路。边头:边境地区。胡兵: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军队的称呼。防秋城:为防御秋季外敌入侵而修筑的城堡。万里人家:极言范围之广,指广大地区的人家。旌节:古代使者出行的凭证,也象征朝廷的威权。西京:古代可指长安(今西安),这里是泛指中原王朝的首都。多来中国:频繁来到中原地区。妇女:女性,这里指被掳掠的中原女子。汉语:汉族的语言。蕃人: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统称,这里主要指西北游牧民族。耕犁:耕作,使用犁耕田。禾黍:泛指农作物,这里指开始从事农业。驱羊:放羊,牧羊。锦:精美丝织品,这里形容衣着华丽。毡裘:毛皮衣物,胡人传统服饰。斗时:战争时期,可能指防备战斗时损坏。养蚕:饲养蚕以获取蚕丝。缫茧:煮茧抽丝的过程。匹帛:成批的丝绸布料。绕帐:环绕帐篷,可能指装饰或军事用途。城头:城墙的顶部。山鸡:一种鸟,叫声似号角。洛阳:古代著名都城,位于今河南洛阳。胡乐:胡人的音乐。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生活的图景,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展现了边疆地区由汉人到胡人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文化融合和冲突。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这两句描绘了一片荒凉的边塞景象,曾经繁华的地带现在已被沙漠覆盖,汉族人民不再有人迹。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这里写出了边疆地区现实的军事布局和民族构成的变化,胡人(泛指非汉族群体)成为主导力量,汉将被迫另建防御工事以应对可能的威胁。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这两句表达了边疆地区的人口消亡和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度减弱,每年的节日仍旧派遣使者到达遥远的西部京城。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这里揭示了一种文化上的同化现象,胡人入侵并与当地女子通婚,其后代一部分学习了汉族语言和文化。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胡人过去不习农耕,现在却开始模仿汉人的农业生产方式,种植粮食作物。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作者通过对比胡人现在穿着华丽的锦衣和过去穿着粗犷的皮毛服装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他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对未来战争可能性的担忧。
"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这里描写胡人学习汉族的丝绸生产技术,并用这些丝织品制作华美的帐幕和旗帜,展示了文化交流的深入。
最后两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描绘了一种生活中的融合景象,边塞上空响起的是山鸡的叫声,而遥远的洛阳城中,却有家家户户学习胡人音乐和乐器,这种文化上的互相影响体现了民族交融的一面。
整首诗通过对比汉胡两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战争带来的变迁,展现了边塞地区复杂的历史与现实,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