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形式:古风押[先]韵翻译
每隔十里就有人骑马疾驰,每过五里就有人扬鞭催马。都护将军的军情文书传来,匈奴军队已包围了酒泉郡。关山上下大雪纷飞,边防烽火台也看不见烟火。注释
十里:古代长度单位,约等于5公里。一走马:形容骑马疾驰。五里:同上,形容频繁催马急行。一扬鞭:挥动马鞭,表示加速。都护:古代官名,负责边疆军事防御。军书:军事文书,指战报或命令。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酒泉:地名,今甘肃省酒泉市,古代边防重镇。关山:泛指边关和山脉。飞雪:形容雪下得很大。烽戍:烽火台,古代报警系统,有敌情时点燃烽火传递信息。断无烟:没有烽火烟雾,意味着边防通讯中断。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战争的紧急场景,通过对比和反差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紧迫而又孤独的情感氛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两句,展示了边疆将士巡逻的频繁与紧张。"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则传递了一种突发事件和战争来临的紧急信息,显示出诗人对于国防的关切。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两句,通过对比常理(烽火台应该是边疆报警系统的一部分,而现在却“断无烟”),表达了边塞的孤立无援,以及烽火台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这种描写增强了战争的紧迫感和边塞将士们的孤独感。
总体来说,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与军事行动的结合,展现了一幅边疆战争即将爆发的画面,同时也反映出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