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谷钟灵久,高山仰止初。
烟霞迎毳衲,筱簜掖篮舆。
壑响咆哮转,岩花踯躅舒。
委蛇松谡谡,高下麦与与。
径窄维通鸟,藤长欲挂狙。
仆夫争喘息,跋履正次且。
忽度崔巍尽,徐开缥缈居。
频年怀胜地,此日识高闾。
峻阁经营始,崇墉震荡馀。
升堂闻杖屦,披閤见图书。
砚石残髹匣,泉香溜石渠。
墨翻金鸑鷟,水滴玉蟾蜍。
奇字纷谁扣,芳名籍不如。
像形窥日月,搆体及虫鱼。
只益形骸古,兼容礼法疏。
迎云絇履上,对酒幅巾除。
斸笋披苍藓,芟蒲出翠菹。
吾生欣共代,避地想岩庐。
雾角城筹急,风涛堠火嘘。
南邻如可卜,还拟共挥锄。
形式:排律押[鱼]韵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大雷山中汪长文先生隐居之所的旅程和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
首句“绝谷钟灵久,高山仰止初”以“钟灵”形容山谷之灵气久远,以“高山仰止”表达对汪长文先生的敬仰之情,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崇敬与期待的氛围。
“烟霞迎毳衲,筱簜掖篮舆”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烟霞缭绕,仿佛迎接僧侣,竹木掩映,篮舆(轻便的轿子)穿行其中,生动展现了旅途的静谧与神秘。
“壑响咆哮转,岩花踯躅舒”通过声音与花朵的动态描写,展现了山谷的壮丽与生机,咆哮的溪流与盛开的岩花,构成了一幅动与静结合的画面。
“径窄维通鸟,藤长欲挂狙”进一步描绘了山路的狭窄与蜿蜒,以及藤蔓的茂盛,形象地展示了登山的艰难与自然的原始风貌。
“仆夫争喘息,跋履正次且”则通过仆人的喘息声,直观地表现了登山过程中的艰辛与挑战,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忽度崔巍尽,徐开缥缈居”描述了登山过程中的转折点,从艰难的攀登到豁然开朗的景象,暗示了旅途的终点——汪长文先生的隐居之所。
“峻阁经营始,崇墉震荡馀”通过建筑的描述,展现了汪长文先生居住环境的独特与精致,同时也暗示了其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升堂闻杖屦,披閤见图书”描绘了进入隐居之所后的场景,通过听到杖履声和见到图书,展现了主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修养。
“砚石残髹匣,泉香溜石渠”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隐居之所的自然与人文之美,砚石、图书、清泉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宁静的空间。
“墨翻金鸑鷟,水滴玉蟾蜍”通过墨迹与水滴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空间的雅致与艺术氛围,金鸑鷟与玉蟾蜍分别象征着高贵与纯洁。
“奇字纷谁扣,芳名籍不如”表达了对汪长文先生学问与名声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其隐居生活的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
“像形窥日月,搆体及虫鱼”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形态,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与探索,同时也体现了汪长文先生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
“只益形骸古,兼容礼法疏”表达了对汪长文先生生活方式的赞赏,既保持了古朴的生活态度,又不拘泥于繁琐的礼法,展现出一种自由而和谐的生活哲学。
“迎云絇履上,对酒幅巾除”描绘了与汪长文先生交流的场景,通过“云履”、“酒”、“幅巾”等元素,展现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与深厚的人文情怀。
“斸笋披苍藓,芟蒲出翠菹”通过具体的农事活动,展现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与和谐共生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吾生欣共代,避地想岩庐”表达了对当前生活的满足与对未来隐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理想追求。
“雾角城筹急,风涛堠火嘘”通过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现了外界世界的繁忙与动荡,与隐居之所的宁静形成对比,突出了隐居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南邻如可卜,还拟共挥锄”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与规划,希望与友邻共同在自然中耕作,过上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人文活动、情感体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与艺术魅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