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黄华笑者多,阳春白雪和者少。
知音四海无几人,况乃区区郢中小。
千载相传始欲慕,一时独唱谁能晓。
古心以此分冥冥,俚耳至今徒扰扰。
朱楼碧瓦何年有,榱桷连空欲惊矫。
郢人烂漫醉浮云,郢女参差蹑飞鸟。
丘墟馀响难再得,栏槛兹名复谁表。
我来欲歌声更吞,石城寒江暮云绕。
形式:古风押[筱]韵鉴赏
这首诗《寄题郢州白雪楼》由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通过描绘白雪楼的景象与历史,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展现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
首句“折杨黄华笑者多,阳春白雪和者少”以比喻手法,将“折杨黄华”的轻浮与“阳春白雪”的高雅对比,暗示了世态炎凉,高雅之音往往难以得到共鸣。接着,“知音四海无几人,况乃区区郢中小”进一步强调了知音难寻的主题,即使在广阔的天下也难觅几个真正能理解自己音乐的人,更何况是在小小的郢州呢?
“千载相传始欲慕,一时独唱谁能晓”表达了对历史传承的向往与对当时独唱无人理解的无奈。诗人渴望自己的音乐能够被后世铭记,但又感叹于当下的孤独与不被理解。接下来,“古心以此分冥冥,俚耳至今徒扰扰”则揭示了古今知音的差异,古人心中的音乐与现代人的耳朵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理解鸿沟。
“朱楼碧瓦何年有,榱桷连空欲惊矫”描绘了白雪楼的壮丽景象,朱红色的楼阁与碧绿色的瓦片在空中相连,展现出一种宏伟而神秘的美。然而,这样的美景却难以再次重现,如同历史的余响,只能在记忆中回响。“郢人烂漫醉浮云,郢女参差蹑飞鸟”则通过想象郢州人民的生活情景,进一步渲染了白雪楼的氛围。
最后,“丘墟馀响难再得,栏槛兹名复谁表”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以及对白雪楼名字的追忆。诗人想要歌唱,但歌声却被吞没在石城的寒风与暮云之中,无法传扬开来。
整首诗通过对白雪楼及其历史的描绘,以及对知音难觅、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