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本儒士,颇擅弓剑名。
二十游太行,暮闻号哭声。
疾驱前致问,有叟垂华缨。
言我故刺史,失职还西京。
偶为群盗得,毫缕无馀赢。
货财足非吝,二女皆娉婷。
苍黄见驱逐,谁识死与生。
便当此殒命,休复事晨征。
一闻激高义,眦裂肝胆横。
挂弓问所在,趫捷超峥嵘。
见盗寒涧阴,罗列方忿争。
一矢毙酋帅,馀党号且惊。
麾令递束缚,纆索相拄撑。
彼姝久褫魄,刃下俟诛刑。
却立不亲授,谕以从父行。
捃收自担肩,转道趋前程。
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
父子更抱持,涕血纷交零。
顿首愿归货,纳女称舅甥。
道安旧衣去,义重利固轻。
师婚古所病,合姓非用兵。
朅来事儒术,十载所能逞。
慷慨张徐州,朱邸扬前旌。
投区获所愿,前马出王城。
辕门立奇士,淮水秋风生。
君侯既即世,麾下相欹倾。
立孤抗王命,钟鼓四野鸣。
横溃非所壅,逆节非所婴。
举头自引刃,顾义谁顾形。
烈士不忘死,所死在忠贞。
咄嗟徇权子,翕习尤趋荣。
我歌非悼死,所悼时世情。
形式:古风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个颇擅弓剑的儒士韦道安在太行山游历时遇到的困境。儒士因失职被迫返回西京,在途中不幸被群盗所得,虽然财物丰厚却毫无剩余。诗中的二女形象给人以娉婷的印象,但在苍黄的环境下,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生与死的考验。
儒士在此紧急关头选择了激发高义,挂弓问所在,展现出他英勇无畏的一面。诗中“一矢毙酋帅,馀党号且惊”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儒士射杀盗帅的英勇场景,而后续的“麾令递束缚,纆索相拄撑”则展示了他镇定有序地处理事后的情况。
在处理完毕后,儒士却没有亲自处置那位年迈之人,而是谕以从父之道,这显示了儒士的宽容与仁义。接着,他捃收担肩,继续前行,在夜幕中敲击石火,以此照明山林。
诗中“父子更抱持,涕血纷交零”一句,表现了儒士与其父在困境中的相依相抱,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亲情。此后,儒士表示愿意归还所得之货,以此作为舅甥间的和解。
“道安旧衣去,义重利固轻”一句,意味着儒士更看重的是义,而非是物质上的得失。诗中也提及到师婚、合姓等儒家礼教中的重要议题,这些都是古代儒生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最后几段,儒士在经历了种种困难后,终于达成了心愿,投身于区区之地。在“辕门立奇士,淮水秋风生”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儒士在新环境中的坚持与适应。尽管君侯去世,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操,不为外界的动荡所扰。
全诗通过对韦道安这一系列经历的描绘,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儒士的高尚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的死,是为了忠贞,这种精神让人钦佩。他虽然身处乱世,却能坚守自己的信仰,不为权势所动摇。这首诗也反映出作者柳宗元对理想儒士形象的向往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