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古诗词网主要是分享唐诗、宋词、词牌名、文言文、古籍、诗词名句等。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读汉书原文及翻译

作者: 时间:2025-09-16阅读数:0

唐-白居易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形式:古风

翻译

稻谷和杂草在雨中一同生长茂盛。桃花李花与荆棘,在霜降之夜一同凋零。草木既然有区别,为何荣枯却一样对待。广阔的天地之间,难道没有一点偏私。小人与君子,使用他们应各有适宜之处。为何西汉末年,忠良与奸邪一同被信任。若不然全信忠诚,早就断绝了奸臣的窥伺。若不然全信奸邪,早就让忠臣有所警觉。犹豫不决两者都留,盛世日渐衰微。可悲啊萧京等人,最终陷入灾祸的陷阱。每次阅读元帝成帝的历史,总是让人愤慨不已。对治理国家的人说,不能像天时那样无常。对臣子们说,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注释

禾黍:古代指稻谷。稂莠:杂草,比喻恶人。荆棘:带刺的灌木,象征困难或邪恶。荣枯:繁荣与枯萎,比喻盛衰。小人:指品行不正的人。君子:指品行端正的人。优游:犹豫不决,拖延。萧京:西汉末年的权臣,此处以他为代表。元成纪:指汉元帝、汉成帝时期的历史。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指君主。天时:自然的时节变化,比喻治国不应随波逐流。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读汉书》。诗中通过对自然界草木荣枯的观察,表达了对人世忠奸不分、忠臣与邪臣难以辨识的感慨,以及对历史上忠良被害、奸佞得志的悲愤。

诗开篇“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描述了自然界中草木在相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反应,禾黍和稂莠在雨水的滋润下生长,而桃李和荆棘则在寒霜中枯萎。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事物之间本质上的区别。

接着“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指出自然界中的这种区别是明显的,不同的事物各有其特性和命运。而“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则表达了对大自然公平、无私态度的赞美。

然而,在人世间,“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却存在着不同的人物在社会中的不同作用和定位。诗人接着批评了西汉末年忠奸不分的情况,“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这里表达了对历史上忠良被误信、奸佞得逞的愤懑。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则是对汉朝末年政权衰败、忠良遭害的感慨和悲哀。

最后,“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表达了诗人通过阅读汉书,尤其是记载汉武帝至汉成帝年间史事的《元成纪》,感受到深深的悲哀和愤懑,并警示统治者不能效仿自然界的无私公正,而应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诗歌语言平实,意境深远,体现了白居易倡导的“以诗代史”的创作理念。

标签: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