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忆初落一时,但念豁可耻。
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
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己。
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
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
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
馀存二十馀,次第知落矣。
倘常岁一落,自足支两纪。
如其落并空,与渐亦同指。
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
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
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
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
因歌遂成诗,时用诧妻子。
形式:古风押[纸]韵翻译
从去年开始落一个牙齿,今年又落了一个。不久便连续落了六七个,看来落势还不会停止。留存着的牙齿都在动摇了,看来总要到落尽才完结。想当初落下第一个牙齿时,只觉得口中有了缺缝,怪羞人的。及至后来又落下两三个,才耽忧年寿衰老,恐怕快死了。因此,每一颗牙齿将落的时候,常觉得中心懔懔。歪斜颠倒,既妨碍咬嚼,又不敢用水漱口。可是它终究还是舍弃我而落下了,这时我的情绪好比崩塌了一座山似的。近来已经对于落掉牙齿习熟了,落一个,也不过和上一个差不多。现在还留馀二十多个,也有了思想准备,知道它们会得一个一个地落掉。如果经常是每年落一个,那么还可以支持二十年。如果一下子全部落光,那么,和慢慢地落光也是一样。有人说,牙齿在掉了,看来生命也靠不住了。我说人生总有一个尽头,寿长寿短,同样得死。有人说,牙齿落空了,左右的人看了也会吃惊。我说庄子有山木和鸣雁的比喻,我的牙齿落光了,说不定也是喜事。说话多误,那么就经常缄默也好,不能咬嚼,那么就专吃软的东西,也同样味美。因为歌咏落齿,就写成了这首诗,常常用它来给老妻和孩子们读读,让他们惊笑。注释
齿:口中两颊生的齿叫牙,俗称大牙。前近唇者称齿。诗中牙齿互文,无别。俄然:突然间,形容时间短。落势:牙齿脱落的势头。殊未已:还没有停止。尽落:落尽,掉完。始止:才停止。落一时:掉第一颗牙时。但念豁可耻:只觉得豁牙难看。始忧衰即死:才担心因衰老快要死了。懔懔:畏惧的样子。恒在己:自己经常处于这种畏惧状态。叉牙:与“权桠”义同。即参差不齐。颠倒:横竖,即横竖都不舒服。怯漱水:怕用水漱口。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最后牙齿离开我脱落寸,像山崩一样快。形容牙掉的突然。熟:习以为常。次第:一个接着一个。倘:假如。两纪:一纪十二载,两纪二十四年。指:同惰,当意向或意思差不多讲。恃:维持、凭借。左右:左右的人。谛视:仔细看。庄周:名周,人称庄子,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为漆国吏。各有喜:指主人对木与雁的态度,大木、鸣雁等各得其所,比喻有牙无牙各有各的好处。语讹:语音不清。嚼:能嚼食的牙齿。软:柔软的舌。诧:夸耀。鉴赏
这首诗名为《落齿》,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之手。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衰老的感慨,以及面对自然规律时的人类情感与哲思。
诗人通过个人经历——牙齿的逐渐脱落,来反映出生命的脆弱与有限。每一句落齿,都让诗人深刻体会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周期的不断推进。在这里,牙齿不仅是身体衰老的一个象征,也是生命易逝的写照。
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对于“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这一常见观点,韩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这不仅是对生命长度的反思,也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哲学思考。
在诗歌的最后,韩愈借用庄周的思想,表达了对于自然界和谐的赞美,以及面对人生变迁时保持内心平静的态度。通过这种方式,他将个人感受升华为一种宇宙观和生命哲学。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韩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也反映出他对人生、自然与宇宙和谐统一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