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形式:四言诗翻译
麟的脚趾呵,仁厚的公子呵。哎哟麟呵!麟的额头呵,仁厚的公姓呵。哎哟麟呵!麟的尖角呵,仁厚的公族呵。哎哟麟呵!注释
麟:麒麟,传说动物。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趾:足,指麒麟的蹄。振振:诚实仁厚的样子。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于:通吁,叹词。 于嗟:叹美声。定:通顁,额。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公族:与公姓义同。鉴赏
这首诗出自《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段文字描绘了一种美好的愿景,通过对“麟”的不同部分的描述来表达对理想人物或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每句话都围绕着“麟”这一神圣而珍贵的动物,以及它所象征的吉祥与尊贵。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这里的“麟之趾”比喻公子的脚步轻盈而有力量,显示出一种不凡的气质和风度。“于嗟麟兮”则是对这位公子的一种赞叹或感慨,表达了一种对于理想中美好事物的向往。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定”象征着家族或族群的稳固与尊贵。“振振公姓”则是对这个家族或族群的赞誉,显示出一种家族的繁荣和名声。“于嗟麟兮”的重复使用,不仅强调了诗人对于这种美好境遇的欣赏,也增添了一种抒情诗特有的韵味。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这里的“麟之角”象征着家族或族群的尖锐与卓越。“振振公族”则是对这个家族或族群的一种赞扬,表达了对他们在世间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力的认可。再次出现的“于嗟麟兮”,不仅是诗歌节奏上的美妙回环,也是诗人情感深处对于这种吉祥图腾的无限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麟”这一象征物的不同部分进行赞美,展现了古人对于理想人物或家族的崇高评价和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