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蹴残红上树梢。锦屏寒尽怯春宵。
行来花下转无聊。
红杏渐消浓淡雨,绿杨深锁短长桥。
断肠天外一枝箫。
形式:词鉴赏
这首《浣溪沙(其三)》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诗人沈泽棠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黄昏时分的景象。
首先,“燕蹴残红上树梢”,开篇以动态的画面展现,燕子在空中轻巧地跳跃,将残存的花瓣踢向树梢,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这句诗巧妙地运用了“蹴”字,生动地描绘了燕子的动作,同时也暗示了春天即将逝去的意味。
接着,“锦屏寒尽怯春宵”,诗人将视觉与情感相结合,将“锦屏”比喻为华丽的屏风,象征着美好而珍贵的事物。随着季节的变化,寒冷逐渐消散,但面对即将到来的春天夜晚,人们却感到一丝畏惧或不安。这里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更替的敏感感知,也暗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行来花下转无聊”,当人们漫步于繁花盛开的林间小径时,却发现内心充满了空虚和无聊。这种情感的转折,反映了人在面对美丽景色时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是对生活状态的反思。
“红杏渐消浓淡雨,绿杨深锁短长桥”,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春雨中的景致。红杏在细雨中渐渐褪色,绿杨则环绕着一座连接两岸的桥梁,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画面。通过“浓淡雨”的描绘,展现了雨后春意的微妙变化,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最后,“断肠天外一枝箫”,以“断肠”二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美好事物即将消逝时的深切哀愁。远处传来的一声箫声,仿佛是心灵深处的呼唤,引人深思。这一句不仅深化了主题,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整体而言,《浣溪沙(其三)》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短暂与美好易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