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古诗词网主要是分享唐诗、宋词、词牌名、文言文、古籍、诗词名句等。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第四章明无相虚融(其四)原文及翻译

作者: 时间:2025-10-17阅读数:0

唐-傅翕

君不见决定法中无决定,虚妄颠倒是菩提。

若心分别菩提法,分别菩提还复迷。

若了此迷无分别,迷与分别即菩提。

分别菩提非一异,恒一同体不相离。

安住性空真实性,空性无空亦不齐。

同体大悲含一切,故知真性不乖迷。

只此昏迷即无性,亦复不论齐不齐。

若舍尘劳更无法,喻若莲花生淤泥。

如来法身无别处,普通三界苦泥犁。

三界泥犁本非有,微妙谁复得见蹊?

行路难,路难本自是泥洹。

内外身心并空寂,颠倒贪嗔何处安?

形式:古风

鉴赏

这首诗《行路难》第四章,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佛法中的核心概念——无相、虚融与解脱之道。

开篇“君不见决定法中无决定”,诗人以反问的形式,引出对佛法中“决定”与“无决定”的思考。接着,“虚妄颠倒是菩提”,指出在虚妄与颠倒之中,真正的智慧(菩提)得以显现。诗人进一步阐述,如果内心执着于分别,那么即使面对佛法,也会陷入迷惑;反之,若能洞察并超越这种迷惑,即能回归到菩提的本质。

“若了此迷无分别,迷与分别即菩提”,强调了理解和实践佛法的关键在于去除内心的分别与执着。接着,“分别菩提非一异,恒一同体不相离”,说明了分别与菩提并非对立,而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诗人继续深入探讨,指出安住于性空的真实,即是理解佛法的核心,而空性本身并无固定形态,不偏不倚。

“同体大悲含一切,故知真性不乖迷”,表达了佛法的慈悲与包容,认为一切众生皆可通向真理,没有偏颇或迷失。诗人最后以“只此昏迷即无性,亦复不论齐不齐”总结,指出唯有摆脱迷惑,才能真正触及佛法的真谛,无论外在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平静与清明才是永恒不变的。

“若舍尘劳更无法,喻若莲花生淤泥”,通过莲花生长于淤泥中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在世俗的烦恼中,佛法如同莲花般绽放,净化心灵。诗人进一步指出,如来的法身存在于世间,普遍存在于三界的苦难之中,如同从苦难中寻找解脱之路。

“三界泥犁本非有,微妙谁复得见蹊?”则提出了对三界苦海本质的质疑,暗示真正的解脱并非外在的追寻,而是在于内心的理解与觉悟。最后,“行路难,路难本自是泥洹”,以“行路难”象征修行过程的艰辛,但真正的归宿(泥洹)就在其中,强调了修行者内心的探索与觉醒。

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引导读者在佛法的探索之旅中,不断超越自我,最终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标签: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