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淫不收敛,半岁苦常燠。
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
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
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
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
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
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
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形式:古风押[屋]韵翻译
阳气过盛不收敛,半年来常受热。稻谷喂饱了蝗虫和螟蛉,粳米田里无人收割。百姓饥饿勉强扶犁,秋天晚稻需留作种子。期盼着一场雨降临,霜降后泉水干涸。山色朦胧晨雾起,大雨倾盆洪水泛滥。十多天来灾情加剧,寒冬时节困苦更甚。半夜响起春雷声,天空中雷鸣如车轮滚动。老夫彻夜难眠,幼子惊恐哭泣。清晨看庭院,松菊凋零枯萎。枯草在地下悄然发芽,冬眠昆虫纷纷苏醒。柴火木料在市场上难觅,早饭午饭都未煮熟。年初的种子无法下地,春天的口粮难以填饱肚子。读书人深信古训,大禹治水的典籍仍有遗篇。如今没有中垒那样的贤臣,谁能传达这忧虑?注释
阳淫:过度的阳气。苦常燠:长期炎热。禾黍:稻谷。蝗螟:害虫。粳稻:一种稻米。委平陆:堆积在平原上。民饥:百姓饥饿。扶耒:扶着犁。闵然:忧虑的样子。候一雨:期待下雨。荟蔚:云雾弥漫。滂沱:大雨倾盆。经旬:十多天。暴:加剧。方冬:正值寒冬。蹙:困苦。春雷:初春的雷声。中天:天空中央。薪槱:薪柴。市:市场。春饷:春天的口粮。满腹:填饱肚子。洪范:古代经典。遗牍:遗留的文献。中垒君:比喻贤能的领导者。当告:应当告知。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立冬闻雷》,描绘了冬季里异常气候带来的灾害景象。诗人通过描述阳气过盛导致的长期炎热,进而引发蝗虫和螟虫肆虐,粮食歉收,人民生活困苦的情景。他忧虑地期盼着降雨,然而雨水来得猛烈,导致洪水泛滥,加剧了灾情。诗人以个人的亲身感受,如夜半春雷惊醒、庭中松菊凋零、草木枯死、民生艰难等细节,展现了自然灾害对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
诗中引用《洪范》中的古训,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信赖,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缺乏有力领导,无法有效应对灾情的忧虑。诗人以个人身份呼吁,希望有人能传达这份关心和忧虑,但似乎并未找到可以倚仗的中垒(古代官职,负责军事和民政)人物。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